English

中部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

2007-04-0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许皓 谢阳群 吴登生 我有话说

中部六省地处我国内陆腹地,具有承东启西、联结南北的区位优势和综合资源优势,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农产品生产、现代装备制造和高技术产业基地,也是全国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产业基础较为完备,科技和人力资源丰富,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中部地区要围绕国家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工

业基础优势和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有效解决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矛盾,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以此来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区域特色产业集群

中部地区产业集群发展不快,关键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滞后,新型工业化进程缓慢。从中部经济发展状况看,各地内部资源禀赋比较相似,产业结构具有典型的资源型、初级化特征,资源主导型战略的局限性日益明显,部分产业优势、区位优势、地域文化优势和资源优势正逐渐丧失。各地方缺乏有效的合作博弈关系,导致区域产业结构严重“同构化”和“低度化”,制约了产业聚集的资源集成效应,阻碍了产业聚集向产业集群的过渡,难以形成区域优势产业集群。

主导特色产业集群是产业结构的核心,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中部产业集群的定位应符合区域产业发展的大趋势,根据区域聚集资源的能力、资源禀赋、产业配套条件和要素成本的比较优势,整合优化区域生产力空间布局,聚合各种生产要素,充分发挥区域现有产业优势,逐步形成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将区域资源优势通过集群化转化成市场竞争优势。产业升级是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和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各级政府应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制定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划和政策,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强化区域合作,逐步实现区域市场一体化。要以增强经济竞争力为导向,以强化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以“特色产业化、产业特色化、特色产业规模化”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着力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主导特色产业集群,推动产业的科学化、集约化和可持续发展,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资源型城市转型。中部应以煤炭、电力、冶金、化工和建材等优势资源为基础,逐步延伸产业链,发展以电力和煤炭为核心的能源工业、钢铁为支柱的材料工业、汽车为龙头的机电工业,形成以资源为依托的现代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要逐步完善农业产业化体系,加快传统轻工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进一步发展纺织、塑料、家电、医药、食品和饮料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以及信息、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与附加值。要以优化结构、拓展领域、扩大总量、提高层次为重点,加速第三产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进程,促进商品流通、交通运输、金融保险、邮电通讯和餐饮娱乐等传统产业升级换代,着力发展现代物流、信息、科技文化、房地产、咨询服务、产权交易、生态环保和旅游等新兴产业,逐步形成以传统产业为基础,新兴产业为支撑,布局合理、城乡统筹发展的第三产业新格局。

中部地区中小企业居多,企业分工协作意识薄弱,产业链条不完整,难以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为此,必须强化产业链连接意识,发挥本地企业产业配套的地缘优势,推动主导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的链接,鼓励其将关联配套的中小企业纳入整体发展规划,形成以技术、资本、品牌和市场网络等为纽带的分工协作体系。要以既有产业优势又有相互关联的工业园区为载体,加快产业集群主体区块建设,增强产业聚集的规模,使其成为集群研发、创新、交流、信息、物流等中心。同时,要进一步强化第三方物流和逆向物流管理,降低集群企业物流成本,整合区域物流资源,形成高效的专业化、社会化的物流配送体系,提高区域产业的综合竞争优势。

注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功能

中部地区交通、通讯和信息等基础设施薄弱,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产业集群的发展。近几年虽然中部地区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力度很大,但仍存在诸多薄弱环节,一些公路通而不达,水运开发严重滞后,对交通运输体系缺乏整体规划,难以形成资源合理配置的现代物流体系。

中部产业集群要获得快速发展,迫切需要改变封闭落后的状况,加强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信息网络、水利枢纽、电网、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中部与国内外的联系和资源共享,为区域外部经济要素的流入创造良好环境。各级政府应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中部崛起战略的启动点,增加政府直接投资、银行贷款和财政补助,采取发行建设债券、建立投资基金等多种方式筹措资金。根据中部地区实际情况,要进一步推进基础设施投资体制改革,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从根本上改变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同时,要继续加强区域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优化电信网络综合通信能力,着力推进网络资源整合,资助建立信息网络和各类数据库。

从发达国家与我国东部经济发展的经验看,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主导产业集群和有创新能力的企业,而它们又往往集中于区域的中心城市,这些城市是区域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最集中的地方,其经济、技术的辐射效应无法替代,具有基础设施、产业服务、资源供应、市场信息等多方面的聚集优势,并通过人才流、资本流、技术流、信息流等向广大经济腹地扩散,带动中部经济向国际化演变,形成具有巨大助推效应的增长极,从而推动区域经济跳跃式增长。

中部人才、资本、技术和信息等资源相对匮乏,缺乏具有很强综合实力、辐射能力和带动能力的中心城市及城市群。为此,应将中心城市建设作为中部产业集群发展的切入点,重视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和相关产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快发展城市群、经济带等经济密集区,着力培育具有相对地理优势的武汉、长沙、南昌、合肥、郑州、太原等省会城市中心增长极,发挥其经济实力强、投资环境好、资源集中的优势,充分发掘其人才资源丰富、高校和科研院所众多的科教资源优势,强化其聚集效应和扩散带动效应,将中心城市建设成为区域产业创新和聚集的重要基地,有效利用现有9个国家级、379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优惠政策与基础设施,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制造技术、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从而带动中部产业集群发展。此外,国家应借鉴深圳、珠海等特区发展的经验,在中部选择几个投资环境好、潜力大的城市,给予特殊的优惠政策,以吸引外部资金和技术为主要手段,形成外联国际、内联东部、发展区域主导产业集群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发挥中部崛起的示范功能。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