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胡可:军旅话剧佳作频出

2007-04-0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苏丽萍 本报通讯员赵? 我有话说

在中国话剧百年诞辰之际,人们不应忘记,军旅话剧作为中国话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影响了几代部队官兵,也给我国民众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见证了我军文艺事业半个多世纪风雨历程、年已86岁的著名剧作家胡可,在谈到军旅

话剧时激动地说:“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军旅话剧。”

胡可1937年参加八路军,翌年任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副队长。创作出《清明节》、《戎冠秀》、《喜相逢》、《战斗里成长》、《槐树庄》等剧作,曾任总政文化部副部长、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一生与军旅话剧结下不解之缘。他介绍说,我国的军队戏剧始于中央苏区,那时所谓的军旅话剧只是个雏形,只能称做口头宣传、化装宣传,有了点情节就变成了活报剧。当时部队里热爱话剧的人很多,包括聂荣臻、罗荣桓、罗瑞卿等领导人都曾参演过话剧。后来,沙可夫、李伯钊、胡底、钱壮飞等带头开展苏区戏剧运动,出现了许多话剧作品,如沙可夫的《我――红军》、李伯钊的《战斗的夏天》、胡底的《松鼠》等。同时期,方志敏还在赣东北组织创作了《年关斗争》;负责苏区文化工作的瞿秋白也曾带着多个剧团深入恶劣的环境中演出,还编了一部戏剧集《号炮集》;长征路上黄镇创作的话剧《破草鞋》、红四方面军廖承志所作的《黑暗中的红光》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这一时期,话剧在军队中逐渐发展起来。

抗日战争的爆发促使左翼戏剧家投身根据地,军队戏剧加入了左翼戏剧的元素,产生了许多优秀作品,如丁玲的《重逢》,姚仲明、陈波儿的《同志,你走错了路》以及《粮食》、《十六条枪》、《李国瑞》等。

“战争年代的军旅话剧主要是配合部队政治宣传,发动民众,不仅是文化活动,更是一场场战斗,我们带着手榴弹上台,随时准备着牺牲,这是在今天无法想象的……”让胡可觉得遗憾的是战争年代许多剧作没有流传下来,“很多反映战争的剧作都是解放后创作的,如《战斗里成长》、《万水千山》、《冲破黎明前的黑暗》等。”

新中国成立后,军旅话剧战斗的传统发扬光大,佳作频出,如反映抗美援朝的《杨根思》、《战线南移》、《保卫和平》、《英雄万岁》、《友谊》、《钢铁运输兵》等,再后来是影响颇广的《雷锋》、《东进序曲》、《霓虹灯下的哨兵》、《第二个春天》、《南海长城》等。一大批军旅话剧或振聋发聩,或豪情激荡,或令人深省,为新中国的话剧舞台增色不少。很多剧作后来都搬上了银幕,不少还成为经典影片,在全国引起了较大反响。

“新时期以来军旅话剧在题材和表现形式上都有突破。”胡可告诉记者,以前军旅话剧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写战争时不能出现我方高级将领,因而创作时有很多顾虑。进入新时期,一是领导人可以出现在剧中,因而涌现出一大批革命历史题材的剧作,如《平津决战》、《决战淮海》、《彭大将军》、《转战陕北》、《虎踞钟山》等;二是可以反映以前所回避的那些历史事实,如反映长征湘江战役失利的《湘江,湘江》,描写红军西路军女战士悲惨遭遇的《马蹄声碎》,讲述皖南事变的《桃花谣》等;三是在描写和平时期军人的真实生活时,直面矛盾,痛斥不正之风,很多剧作深刻尖锐,如《向前,向前》、《宋指导员的日记》、《“厄尔尼诺”报告》等。在表现形式上,也采用时空交错、多媒体运用等现代戏剧手法,因而军旅话剧面貌一新。其中《天边有一簇圣火》、《黄土谣》、《女兵连来了个男家属》、《炮震》、《结伴同行》、《爱尔纳・突击》、《岁月风景》、《洗礼》、《我在天堂等你》等军旅话剧赞颂官兵的奉献精神,展示军人的豪迈气质,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均堪称精品佳作。

胡可强调:“军旅话剧的创作力量很强大,又不受市场的制约,因而不媚俗,方向正。”记者告诉他,目前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40部入选剧目中,话剧有9部,而这9部中,军旅话剧就占了3部。胡可听了很兴奋,更对军旅话剧的发展充满信心,他说:“军旅话剧以往只局限于给部队演出,公演少,影响小。现在,也有公演,军旅话剧的戏路会越走越宽。”  (人物摄影:苏丽萍)(标题书法:沙英男)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