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社会企业”与扶贫新思维

2007-04-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肖连兵 我有话说

长期以来,企业只有一个目标,即追求利益最大化,这种企业被称为商业企业,达能却致力于在发展中国家建立一种被称为“社会企业”的新型企业模式。对“社会企业”既有研究又有实践经验的法国达能集团亚太区总裁范易谋,日

前在上海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社会企业”是个新概念,目前在关于企业的教科书中找不到有关阐述。范易谋说,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有两个人,一位是因“小额贷款”助民脱贫而夺得2006年诺贝尔奖的孟加拉国银行家尤努斯,另一位是一个美国人。记者在与范易谋的交谈中强烈感到,范易谋是“社会企业”的重要实践者。

他指出,淡化企业盈利是社会企业的基本思想。社会企业主要建立在欠发达地区,面向弱势群体,为贫困人群服务。企业的运行模式是:从银行获得小额贷款的贫困人群向社会企业提供生产原料,社会企业将产品以低价出售给提供生产原料的贫困人群,并且雇用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作为劳动力。由此可见,建立社会企业的明确目标就是扶贫。过去的扶贫形式,大多是支票式的,社会企业则强调“造血”扶贫。

范易谋不仅在积极探讨社会企业的理论,还在实践这种新型企业模式。去年,作为达能集团主管亚太区业务的总裁,他带着管理和技术人员专程来到孟加拉国与尤努斯见面,并进行了为期2周的考察,最终决定与尤努斯合作,在勃格拉地区创建了“社会企业”。当地穷人从国民银行贷款养奶牛,然后将牛奶卖给在同一地区的达能工厂。工厂将以当地穷人能够承受的价格出售产品给穷人。这些穷人中的大多数,还被工厂雇用,其中包括残疾人。从而在供应、销售和雇用三个环节上最大程度地帮助穷人。

“社会企业不是慈善组织,”范易谋说,“它只是不会像传统企业那样,将利益最大化作为目标,以国民―达能合资企业为例,它将企业利润率控制在一定范围,并将99%的利润用于再投资,股东只保留1%的利润。我们计划在2008年实现收支平衡,2009年实现赢利,现在还处于投入阶段。我们清楚地看到,成本与收益思路是这家企业的最大挑战。传统的奶制品生产企业会选择供应量大、有运输能力的专业供应商合作,而我们则选择与当地的穷人合作。

范易谋还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社会企业的发展道路。为了更好地考虑股东利益,在他的建议下,达能集团创建了总额为1亿元人民币的达能基金共同体,其中20%的资金由达能投入,其余的80%来自工会、非盈利性机构、企业和公众。它专门用于投资像达能在孟加拉国的项目,在不亏损的情形下,对盈利进行限制,股东得到的收益只有3%。这样使股东从投资伊始就对企业的社会目标有明确的认同,换言之,股东对社会的贡献是自愿的,而不是被迫的。范易谋说,达能集团董事长和尤努斯分别担任该机构董事长和副董事长,他出任总经理。达能基金共同体已经申请在巴黎证券交易所上市,有望今年7月获得法国证券管理当局的批准。它希望通过达能的开先河之举能带动更多的私人资本和公共资本参与。

尽管社会企业面临挑战,但范易谋还是信心十足。达能在孟加拉国创办的社会企业受到尤努斯的高度评价。他前不久在接受《财富》杂志采访时说:“不以赢利为目的,正是这家社会企业的颠覆力所在。哈佛商学院准备把这一社会企业的经典案例引入教材。我们计划在孟加拉国开设50家社会企业”。范易谋还谈到,达能在中国已有不少合资企业。我们将针对中国的情况,探讨在中国设立社会企业的可行性。他希望达能与中国的企业共创社会企业,共同为中国的扶贫事业作出贡献,把扶贫事业做好、做实。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