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金永玲与“金版”红色经典

2007-04-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叶辉 我有话说

2006年12月29日晚,杭州剧院。

剧场以黑暗吞没了观众,却以强光拥抱着纤秀柔美的女演员,女演员则用高亢甜美的歌声拥抱整个大厅:“我爱你,塞北的雪……”

掌声热烈地响起。

以演绎红色经典

饮誉歌坛的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金永玲,近年制造了一个个轰动效应。

这些轰动是由诸多第一组成的:

浙江省第一个个人领衔组建民营艺术团;第一个因红色经典歌剧《江姐》演出一再引起轰动;第一个民营艺术团长期坚持演大型歌剧。

诸多第一铸就了一个歌唱家的辉煌。

然而,1月15日,面对记者,辉煌的金永玲却泪流满面,难以自抑。

名人领衔组建民营艺术团

对金永玲来说,2001年3月1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

这一天,她的“浙江金永玲艺术团”宣告成立,她在浙江首开文艺名人领衔组建民营艺术团的先河。

“如果我成功了,为文艺界提供经验;如果我失败了,也可以为文艺界提供借鉴和教训。”她在新闻发布会上这样说。

走出这一步,她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金永玲出生在杭州,从小喜爱戏剧,演过越剧、京剧。她丽质天成,是个典型的南国胭脂,歌声高亢甜美,1982年入浙江歌舞团当歌唱演员后,曾师从著名声乐教授王品素、金铁霖和歌唱家谭丽娟主攻民歌,1986年参加华东民歌大赛,获专业组一等奖,1987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

毕业后回到浙江歌舞团,恰逢团里排演歌剧《原野》,她出演金子一角获得成功,接着又在大型歌剧《江姐》中主演江姐。

1991年,金永玲被破格评为国家二级演员。3年后,她再次被破格评为一级演员。

上世纪90年代,金永玲迎来了艺术的成熟期。1996年起,她连续4年参加中央电视台和文化部的春节联欢晚会演出,并先后7次举行个人演唱会,歌声传遍了大江南北。1997年,她参加香港回归倒计时365天大型文艺晚会中国著名歌唱家名人名曲演唱会;1998年深入江西九江抗洪前线为将士演出。

金永玲出名了。江泽民、李鹏、李瑞环、曾庆红等国家领导人先后观看她的演出,并与之合影留念。新世纪来临的那个晚上,曾庆红走上舞台,邀请她共唱一曲,江泽民同志欣然弹奏钢琴,为她伴奏。

个人演唱会百场巡演

1999年,共和国50华诞。

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祖国?金永玲做出一个大胆决定:举办《金永玲祖国颂》百场巡演,把自己的歌声奉献给祖国,奉献给生她养她的人民。

1999年1月25日,金永玲艺术生涯

中的一大壮举拉开了序幕:《祖国颂》百场巡回演唱会开始了。

百场巡演,金永玲没要国家一分钱,自组队伍、自带设备,深入到山村海岛、工厂学校、矿山部队,所到之处,受到热烈欢迎。在瑞安,4万多观众齐集观看演出,甚至树上、房顶上都是看演出的观众。

演出过半,金永玲声带出血,医生警告:“绝对不能唱,再唱你准备改行吧!”

不能失信于观众!她冒着可能改变形体的危险注射激素,短期治疗后,她继续演出。

2000年1月24日,百场演出最后一场在嘉兴南湖结束,金永玲哭了,为基层群众对艺术的理解,为自己付出的艰辛。

这一年,她深入65个市、县、区,行程10余万公里,为50余万基层群众演唱;百场演出中,直接在农村露天搭台的占61场,在工矿企业演出11场,成为浙江省建国以来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场次最多、影响最大的一次文化“三下乡”活动。

她的义举在全国产生巨大影响,在她演了73场时,部队歌唱家胡小娥也仿效她举办百场《祖国颂》个人演唱会。

百场巡演使她顿悟,民营机制能更好地发挥艺术家的艺术青春。她决心组建民营艺术团!

这一念头一萌发就不可遏制。在省委宣传部和文化厅等的支持下,她拿出全部积蓄,筹资50万元,创办民营艺术团。

金永玲艺术团成立了。这个创造了诸多第一的艺术家,奉献给观众的将是什么剧目呢?

首创民营艺术团排练大型歌剧

令同行非常震惊的是,金永玲选择的第一台剧目竟然是大型革命传统剧目――歌剧《江姐》!

歌剧《江姐》创作于1964年,代表着我国歌剧的一个高峰。然而,上世纪80年代后的中国,港台歌曲盛行,歌剧市场萎缩,国有歌舞团纷纷转向短平快的流行歌舞,民营剧团演歌剧有人看吗?

金永玲重排《江姐》的消息传出,亲朋好友都替她担忧:艺术团刚成立,羽翼未丰,生存艰难,却要演歌剧,行吗?

有人讥笑:国有院团都不敢,你一个民营剧团敢?头脑发昏了!

她没有退缩。在做出决定前,她已进行过市场调查。调查中,许多青年连江姐是谁都不知道,这对她触动很大,她感到这个风险值得去冒。

但《江姐》毕竟是上世纪60年代的作品,原剧共有7场,每场之间均拉大幕,总时长2小时45分钟。每个人物均有唱段,剧情发展中经常穿插人物回忆,松散,拖沓,明显不适应今天快节奏的欣赏习惯,必须改编。

金永玲找到原著编剧阎肃。阎肃为她的行动所感动,也担心没有观众。但在她的坚定面前,他马上表示支持,同意她对剧本进行改编。

金永玲亲自动手改编剧本、剪辑音乐,她将原剧第一场与第二场合并,“哭老彭”原有11分钟,压缩到3分钟;取消全部7次拉大幕的过程,改幕间唱和音乐为表演与舞蹈。改编后的《江姐》演出时间缩短到一个半小时,剧情比原剧更紧凑。

接着,金永玲聘来了国家一级导演徐勤纳、国家一级舞台设计王培森,主要演职员分别来自上海歌剧院、山西歌舞剧院、浙江京昆剧院、杭州歌舞团等,江姐一角由她自己担纲。

2001年3月25日,“金版”《江姐》首场在杭州东坡剧场演出,省长柴松岳等领导应邀观看。

大幕在“红梅赞”的优美旋律中徐徐拉开,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台全新的《江姐》,旋转舞台、镂空帘幕、现代灯光等一系列新手段的应用,使《江姐》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全剧结束,观众竟感觉“太短了”。

省文化厅厅长沈才土兴奋地对她说:“太好啦!这么大一台戏,国有院团没有一年是排不出来的,你们在这么短时间里竟排出来了!”

当时的浙江省副省长、现在的省长吕祖善看了演出激动地说:“太感人啦!你们没要国家一分钱,完全靠市场运作,这是文化体制改革的成果!”

事实证明,红色经典不是“没有市场”――他们在东坡剧场连演13场,接下来又在胜利剧院连演12场。

首战告捷后,金永玲开始率团频繁出击:参加各种庆典,承接节会演出,内容大都是红色经典曲目。

由于《江姐》的演员是从各地聘来的,演出只好在其他大院团淡季时进行。

2002年盛夏,金永玲决定到中国市场经济的发源地温州演出。但温州反馈的信息是:温州观众喜欢流行歌曲,革命传统剧目没人看。

行装已备,她还是率领歌舞团开拔了。首场演出安排在温州东南剧院。

掌声,掌声,掌声,首场演出,“不喜欢革命传统剧目”的温州观众竟向“江姐”奉献了7次掌声。

一位男性中年观众竟在江姐牺牲时号啕大哭,以至影响到台上的演出。

连演10多场,场场爆满,红色经典映红了市场经济发源地。

剧场经理说:这样安静地看演出,中途不走人,这样的盛况这个剧场没遇到过。

当地媒体以《七次掌声迎江姐》为题报道了演出的盛况。

温州乐清虹桥剧场。闷热的夏夜。简陋的剧场。没有空调。舞台上几十盏2000瓦的灯几乎把人烤焦,金永玲全身透湿直达鞋底,许多次,她都要休克过去。

但观众是那样的热情,热情得近乎疯狂――热烈的掌声给了她挺下去的力量。

是的,民营剧团很难,演歌剧更难。过去去演出,什么都不用管,等着上台,等着掌声,单纯,轻松。

现在,从聘演员到道具搬运,演员吃住行,甚至市场公关都要她出面。

每次演出之后,她都感到腰要断了。但还得先安顿演员,等大家都安顿下来她才能喘一口气。

许多时候,她累得要趴下了,她多想躺下来好好地睡上一觉!

但是不能,她必须对大家负责,对观众负责。

然而付出愈多,收获也愈多。全国第六届“映山红”戏剧节上,作为全国民间剧团唯一的一台歌剧,《江姐》一举荣获个人表演一等奖、导演一等奖、舞美设计一等奖等8项大奖。金永玲艺术团填补了“映山红”戏剧节没有歌剧的空白,有评委说,浙江的民营经济走在全国前列,艺术院团的改革也走在前列。

为了红色经典的明天

2004年是金永玲人生的一大劫难――唯一的女儿遇车祸去世,这对他们夫妇都是沉重的打击,她心中的一个支柱断了。

也是这一年,她调到浙江理工大学任教。女儿的去世使她感到生命的脆弱和短暂。每个人的艺术青春总是有限的,金永玲想到,要让红色经典延续下去,就需要培养和造就一批艺术人才,需要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观众,而高校是“培养”的理想场所。

为此,2006年春,她又在浙江理工大学义演了3场《江姐》。学生们用热烈的掌声报答了她的演出。事实证明,红色经典在高校仍有观众。

这给了她信心。是的,5年来,这种信心一直扎根在她心中。5年的历程艰难尝尽,汗水泪水甚至伴和着血水――那是一个艺术家的心血和生命啊。(本文照片为资料照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