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桩看似美满的“婚姻”

2007-04-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三夫 我有话说

2006年的11月26日是个星期天,北京中关村图书大厦门前一支蜿蜒的队伍引来了路人惊奇的目光。一位行人兴奋地掏出手机,对电话那头说:“我在中关村图书大厦,人特多,好像出事了!”

这天确实发生了一件值得关注的事:在电视上讲《论语》的于丹签名售书,等待签名的队伍从5楼排到大门外,《于丹〈论语〉心得》

一天卖了12000多册!虽然对签售的数字有不同说法,还有人不辞辛苦地计算于丹一天不吃不喝不上厕所到底能签多少本书,但八千也好,一万也好,于丹都已创了纪录。在现场,一位电视女主持人自豪地说,《于丹〈论语〉心得》能这么火爆,“说到底是电视的力量”。

电视的这种力量,我们从阎崇年、从刘心武、从易中天身上已经有过领教。以前媒体圈儿里的人开玩笑,说电视一是“牛”,二是没文化。现在电视与图书“金风玉露一相逢”,图书因电视而“牛”了起来,电视因图书而有了文化,按理说应该是皆大欢喜的“双赢”,但电视人和“触电”的学者在这桩“婚姻”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态度却耐人寻味。一方面是电视人不加掩饰的自豪――“说到底是电视的力量”!另一方面是学者们在“触电”之后不约而同地表现出来的底气不足和忐忑不安。比如于丹一再向媒体表示,这本书不是解读《论语》,只是与读者分享自己的心得,甚至说“如果在大学课堂上这样讲《论语》就是渎职”;易中天在被指责为“误人子弟”、“满嘴跑火车”之后,向那些埋头治学的学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希望媒体不要挑拨他们之间的关系。而和于、易二位相比,另一位在电视上讲过“文明的冲突与演进”也出了书的赵林教授面对媒体时则显得理直气壮,他说,电视讲坛是一个作秀的节目,学术和讲故事不能兼顾,所以主动中断了与电视台的合作,以后也不会再去。

在笔者看来,以上的种种态度都在向人们做出这样的提示:电视与图书的这种联姻,在起到文化普及之功的同时,也在解构着经典;在为图书市场增温添彩的同时,也在制造着“浅阅读”。据说,美国现代舞创始人邓肯曾向英国著名剧作家萧伯纳写信求爱,说:我有最美丽的身体,你有最聪明的脑子,将来我们生个孩子,像你那样智慧,像我这般美丽,该有多好!不料萧伯纳回信说:如果孩子的容貌如我,大脑像你,岂不糟了!所以我现在就有了些杞人忧天的担心,担心出现这样“双败”的结果:电视因为带红了学者和图书而“牛”上加“牛”,学者和图书因为“触电”而没了文化。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