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服务广州,面向广东,辐射全国”

2007-04-3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特约通讯员 大龙 婷琼 我有话说
从1958年建校时的“要使广州医学院成为广州市医学科学研究中心”的奋斗目标,到2006年学校“十一五”规划提出的“服务广州,面向广东,辐射全国”的办学定位,广州医学院锐意创新,为广州及周边地区卫生事业发展积极作贡献,多项重要科研成果也走向全国,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勇夺多项广州市属

高校第一

学院多年来注重发挥自身优势,勇于创新、积极开拓,勇夺多项广州市属高校第一:1996年,时任广州医学院院长的钟南山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广东省医药卫生界第一个中国工程院院士;2001年,广州医学院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成为广东省第一所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市属高校;2003年,广州医学院内科学(呼吸系病)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成为广东省第一所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的市属高校;2003年,广州医学院经国家人事部批准设立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成为广东省第一所拥有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市属高校;2005年,钟南山院士当选为中华医学会会长,广州医学院也同时成为了中华医学会会长所在单位;2006年,广州医学院《内科学》课程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精品课程,成为广东省第一所拥有国家精品课程的市属本科高校;2007年,广州医学院呼研所与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联合实验室通过国家重点实验室现场考查与答辩,成为第一个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广州市属高校。

率先建立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广州医学院率先开展了以具有社区综合卫生服务能力为特色的预防医学教学。早在上世纪80年代,学校就逐步对临床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尝试。自1993年起,学校建立了16个各种类型的预防医学社会实践基地,安排一个月的实习,并坚持至今,在全国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教学中独具特色。1997年,该课程获中华预防医学会颁发的“鲁超预防医学杰出教学奖”优秀奖,2004年被评为广东省省级精品课程。2001年12月教育部普通高等医学院校本科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估的专家组评价为:“广州医学院的预防医学教学改革实践已形成了以培养社区综合卫生服务能力为重点的教学特色”。

学院还率先建立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广东省全科医学培训中心设在广医。学校较早在全国地方医学院校中开办全科医学教育专业,得到了国内同行和社会的认可。为改变纯治疗型被动服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现状,学校在广州市及周边地区倡导以保护和促进人类健康为中心的防治结合型主动服务模式。广州、深圳、佛山、中山等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前预定学校全科医学方向毕业生,甚至浙江、湖北的单位也千里迢迢来学校要毕业生。

呼吸系统疾病治疗与研究在全国高校一枝独秀

在抗击非典中,广医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全国高校一枝独秀。2003年,非典疫情突袭而来,在严峻的形势面前,学校党委带领各附属医院迅速行动,积极做好救治预防工作。附一院呼吸疾病研究所在钟南山院士的带领下,总结摸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在治愈非典型肺炎患者及降低患者死亡率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创造了抢救成功率84%、治愈率93%的好成绩。学校积极开展科学攻关,与香港大学医学院合作,在病源学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在完成本地抗击非典任务的同时,各附属医院还派出专家奔赴全国各地指导抗击非典战斗,为广东省乃至全国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

对广州地区频见的危害人类健康的呼吸系统疾病,学校顽强攻关,并卓有建树。一是学校呼研所针对南方多发病、常见病――支气管哮喘与慢性咳嗽,在国内较先开展其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面的系列研究,在国内外首次证实并发展了“隐匿型哮喘”的观点,被世界卫生组织撰写的《全球哮喘防治战略》多次引用。学校牵头组织制定了中国第一部《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草案)》(2005年),使我国成为到目前为止世界上第四个发布咳嗽指南的国家。二是由学校主持的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攻关课题“COPD早期筛查和人群防治研究”,首次证实生物燃料可能是COPD发病的重要因素。三是2003年春季,全国各地及东南亚地区暴发了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SARS)。广医呼研所最早在国内提出临床诊断标准和重症诊断标准;最先提出疑似病人处理程序和专家排查工作制度;最早提出普及教育和全民动员以提高综合防治水平,并建立了针对全国第一套针对突发急性呼吸系统传染性疾病的负压病房。

学校现已形成优秀学科群,在呼吸、神经、泌尿、妇产、胸外、微创、小儿血液等疾病的研究和防治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2003年学校内科学(呼吸系病)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国家、省、市、学校四级重点学科体系。学校在此基础上建设了呼吸疾病研究所实验室、神经研究所实验室、蛇毒研究所实验室等一批省市共建的实验室。

服务社会赢得广阔发展空间

无论是在校区、附属医院的建设方面,还是在实验室、重点学科的建设方面,广州市委市政府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广州市市长张广宁在广州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调研时说:“要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高度出发,围绕创建一流高校、品牌专业,在努力提高教学和研究水平的同时,继续抓好附属医院的建设,将广州医学院办成国内领先、具有重要影响的医科大学,为广州市医疗卫生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学校及附属医院在抗非典中为广州市作出重要贡献,市委市政府进行了表彰,同时划拨抗击非典专项资金款共41820万元,为学校和医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003年至2006年,市政府共投入专项经费494万元支持内科学(呼吸系病)的建设。由于校本部地处广州闹市,学校一直备受办学用地不足的困扰。在广州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广州医学院用地问题终于得以解决:2006年年底,规划1500亩地的新校区正式立项,为广东省、市重点项目。新校区位于广州大学城,总投资15亿元,预计3至5年建成,校区面积由96亩增至2000多亩。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学校临床教学建设,7所原市属医院划拨为学校直属附属医院后,学校附属医院成为广州地区一支颇具实力的主力军。

2006年12月,广东省教育厅支持学校“呼吸内科”学科设置广东省高等学校“特聘教授”岗位,广医成为广东省第一个设置“特聘教授”岗位的市属高校。

培养高素质人才

近年来广医在广东省乃至全国都有较好的美誉度。2003年非典疫情肆虐后,全国各医学院校陷入招生生源低谷期,而学校却依然保持了稳定的优秀生源。学校每年的普通高考本科招生保证最低录取分数线一分不降,每年均因第一志愿上线人数远远超出计划数而成为热门院校之一提前进场录取。

学校近几年毕业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9%,稳居广东省高校前列。近3年,本科总体就业率达99%以上,名列全省就业率前茅。根据国家医学考试中心提供的分析报告,2005年医师资格考试全国考生通过率为71.10%,广州医学院考生通过率达91.80%,高出全国通过率20.7个百分点。

近年来,学校有近百个团队1000多人次在省市级以上大学生科技、文化、体育竞赛活动中获奖。2006年,学生组获“广州市青年科技创新奖”的应用推广奖、社会效应奖,学生项目组中获创造经济效益奖、最具推广价值奖、创作社会效应奖等共6个奖项,是广州市获奖最多的高校之一。学生艺术团舞蹈队曾获得全国体育舞蹈比赛摩登舞团体季军,参加省市级大学生体育舞蹈比赛15次获得106个奖项,学生合唱团4次获得省级合唱比赛三等奖。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