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拨开千年风云 寻觅历史印痕

2007-05-0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黄浩 我有话说

威尼斯:公爵广场(正面建于15世纪20年代)与背景中的圣马可大教堂

尼古

拉・萨尔维:罗马特利维喷泉(1732-1763)

在世界数千年的文明发展中,建筑始终是人类自己划下的一道有形的靓丽的文化风景。从那些留在现实或人类记忆中的不同风格的建筑中,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那可能已经久远的历史脉搏,而且也能够通过对建筑的历史追寻,去接受历史给我们的文化薰陶。

正是从这些已经成为历史的启示中,正是从这些来自文化的滋养中,我们走好了今天的发展道路。其实也正是透过那逝去的过去,我们才能够看清人类的未来。恐怕这也是“凝固的音乐”,给我们的历史忠告。昨天的建筑其实是人类一面今天的镜子,它是我们进步不可以缺少的一块阶石。在人类的建筑艺术史中,西方的建筑史的地位可以说是举足重轻的。这不仅与西方社会建筑历史发展的线索不同于东方有关,而且也与西方社会的城市发展道路不同于东方有关。

《西方建筑史》的作者是英国著名学者大卫・沃特金,原著出版于1986年。1995年出版了修订后的第二版。作者通过对西方社会3000年来的各种建筑历史发展的描述,对西方建筑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此书出版后,受到了西方学术界好评,约翰・萨默尔爵士认为:“这是现有的关于西方建筑的最杰出的总结……它代表着卓然不群的学术成就。”该书中译本的出版,使国内的读者有了了解最新西方建筑史最新研究成果和接触西方建筑思潮的宝贵机会。

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建筑除了技术意义而外,它还是一种象征的艺术。纵观西方建筑,西方建筑的历史特点是风格的多元化和各种风格的充分发展。因此,在西方的建筑历史中,建筑的象征艺术特征才被发展到了非常高的水平。由于建筑风格的演变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又常常是十分复杂的。所以一部好的建筑史,不仅应当从艺术方面将风格的演变讲清楚,更要将建筑风格的发展、演变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讲清楚。就此而言,本书在这方面是成功的。在研究中,作者不仅注意对建筑本身的历史描述,而且也注重对社会生活的文化背景进行研究。正是从这里,作者提出了很多新的观点。例如对哥特式风格的形成,传统的观点一般认为,中世纪晚期基督教的发展是主要原因。但作者却指出:十字军东征后欧洲社会重新恢复自信与优越意识,才是哥特式风格产生的更主要的原因。这确实是一个深刻的见解。十字军东征是中世纪欧洲中世纪历史的一个转折点,欧洲由此走上了复兴的道路。哥特式风格在此时出现,与当时欧洲社会形势的重大变化确有深刻的联系。

古典建筑是西方建筑历史中最辉煌的篇章,一部西方建筑史,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古典建筑的历史。但是,自20世纪现代主义建筑兴起后,西方建筑的古典传统出现了中断。现代主义认为古典传统是过去时代的东西,它已经过时了;新的时代要创造完全新型的建筑,传统必须彻底抛弃。随着现代主义建筑在世界范围内的盛行,其弊端也日益显现。这不仅是因为它那单调的风格,而且是因为它缺乏一种真正的人文主义的理想和人文关怀。作者认为,古典传统的价值是超时代的,不能把古典传统看作是已经成熟的因而也必然是过时的艺术。古典传统“不是一座风格博物馆”,而“是一座生机盎然的花园”。它是不断发展和延续的,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衰落、终止。作者的这种对历史给予“现代评价”的观点,涉及到了一些重大的艺术理论问题。可能我们有的人不会赞同,但是,这种观点显然是极具启发性的。将古典风格看做是活生生的和不断发展、延续的,对古典风格不采取现代主义的全面否定的观点,在后现代社会中,显然是一种“新”的历史认识。

在作者看来,古希腊以后的古罗马建筑、中世纪早期的罗曼建筑、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十七世纪的巴洛克建筑、十八世纪的古典主义,都是对希腊古典建筑语言的新发现。例如文艺复兴发现了希腊的稳重典雅,巴洛克发现了希腊的宏伟壮丽,古典主义则发现了希腊的朴素等等,这些新的发现发展延续了希腊古典主义的传统。也正是按照这个观点,本书将一部西方建筑史演绎成为“古典主义风格的连续重生的历史”。在作者看来,所谓的连续重生,不是对古典语言的模仿,而是重新发现;是每一代人“在古典中寻找自己希望寻找的东西”。

《西方建筑史》傅景川等译  吉林人民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