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马克思哲学与都市文化研究

2007-05-0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刘士林 我有话说

都市文化研究是在以“国际化大都市”与“世界级都市群”为中心的都市化进程中,通过人文学科(其核心是中国文学)与社会科学(其核心是城市社会学)的交叉建构、理论研究与实践需要的紧密结合而形成的一门世界性前沿学科。社会学家把大都市比作“一口煮开的大锅”,文学家用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比喻都市生活,这既

是说都市社会的多元性与异质性,同时也在表明都市文化固有的消费性与欲望性。都市社会与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内容庞杂、层面众多,关键在于如何发现其深层结构及其不同层面间的有机联系,为都市文化研究建立一个具有较大普适性的解释框架。由于都市社会与文化本质上是社会生产与再生产的结果,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的社会生产理论恰好为我们提供了关于都市文化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马克思关于社会生产三大分类的理论在当代都市社会研究中仍然具有指导意义。都市是人类城市历史发展的高级空间形态,都市文化是人类在都市空间中生产与创造的文明成果。尽管都市文化与乡村文化、城市文化在模式与功能上有重大区别,但在作为人类社会生产结果上却是高度一致的。其差别仅在于进行社会生产的“物质条件”与“精神基础”发生了变化。当代都市社会尽管在内容上包含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质,在形式上与农业文明、工业社会也有本质的不同,如信息科学取代了蒸汽机,消费伦理取代了清教伦理,大众文化成为不同国家与民族共同的消费品,但在深层结构上仍是马克思社会生产理论所概括的“物质生产”、“人类自身的生产”及“精神生产”三者相互对立又不断沟通的结果,马克思的社会生产原理仍然适用于都市社会的再生产过程。

第二,马克思关于“生产也是消费”的论断对于研究都市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当代世界的主潮倾向于“消费”,当代社会又被称作“消费社会”。“消费社会”的出现,不仅对“物质生产”与“人类自身的生产”有重要影响,同时也使传统的“精神生产”在整体上出现了“消费化”特点。“消费”要素是如何成为推动社会再生产的主要机制的,这一机制又是怎样把现代社会不断地再生产出来的呢?当我们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马克思关于“生产也是消费”、“消费的需要决定着生产”的论断显示出真理的光辉:首先,“消费直接是生产”,超越了农业文明与早期资本主义社会“重生产”的内在生产观念,把消费具有的“生产性”内涵与价值充分揭示出来,这是后工业文明中最重要的社会生产观念,并在整体上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产”与“精神生产”,在前者表现为传统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在当下的危机,在后者则表现为文学形式、艺术类型、审美理想与趣味等方面的深刻变化。其次,这个理论还改变了“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传统关系。在传统社会中,两者一直处于激烈矛盾甚至是敌对状态中。但在消费社会中,特别是以大都市为中心的当代艺术产业与市场的形成,已迅速地化解掉文学与实用、艺术与经济、审美与功利的矛盾。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古典政治经济学最看重的直接创造财富的“物质生产”,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已经边缘化,而原本与经济活动关系疏散的精神生产,却成为当代经济社会发展中有远大前景的生力军。以动漫产业为例,2004年,全球数字内容产业产值高达2228亿美元,与游戏、动画相关的衍生产品产值超过5000亿美元。有关统计显示,仅史努比、米老鼠、Kitty猫、皮卡丘和机器猫,每年就从中国市场“夺走”6亿元。这表明,精神生产不仅是消费,同时也创造了惊人的经济效益。这些在传统文化理论与美学无法解释与把握的文化现象,只有借助马克思的“消费也是生产”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第三,马克思“全面发展的个人”的理念正在都市文化研究中展现其当代价值。在都市化背景下,一方面,由于影响人“自己先天的和后天的各种能力得到自由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由中小城市转移到国际化大都市;另一方面,由于当代国际化大都市及其文化模式代表着人类文明的更高阶段,因而,如何减少人自身在都市化进程中的异化命运、如何在现代化大都市背景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对马克思“全面发展的个人”理论的科学阐释与当代展开。

现代化大都市是人类一个全新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它在深刻地改变当代人的社会环境与内心世界的同时,也在主、客两方面直接参与了当代人类个体与社会的再生产过程。一方面,当代都市以其巨大的物质财富、更为成熟的社会制度与更为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产品,为都市人的“物质生产”、“人类自身的生产”、“精神生产”提供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好的条件与基础,使影响人生的物质贫困、制度压迫,以及艺术与审美需要受阻等传统问题获得了较好的解决。但另一方面,由于都市化进程本身造成的人口、资源与文化在空间中的高度集中,又给人类社会的发展与文学艺术的再生产带来了诸多新问题。就“人的全面发展”这个审美理想而言,由于都市化进程以对自然环境与主体世界两方面更大的盘剥与扭曲为前提,因而在其灯火辉煌的背后必然要产生更为严重的负面与消极影响。这集中体现在“都市异化”这一当代异化形式上,即,人在都市中创造了财富,但却没有享受到劳动的快乐;人在都市中建造了高楼大厦,却总是感到精神上无家可归。一言以蔽之,都市只是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与环境,这就导致了一种片面的生存而不可能带来全面的发展。现代化大都市中日益严重的“城市病”与“精神心理危机”,也包括中国在迅速的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各种相当严重的社会与文化问题,都可以看作是“都市异化”的直接表现。如何在都市空间中减少人自身的异化,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是都市文化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以马克思关于社会生产、消费、人的全面发展等论述为理论基础,都市文化研究的主要任务是为当代人提供一种理性的方法、观念、理论与解释框架,用来整理他们在都市化进程中混乱的生命体验与杂乱的社会经验,帮助他们在生命主体与都市社会之间建立起真实的社会关系与现实联系,以期在重重矛盾与困惑中为当代人实现他们的生命自由与本质力量揭示一条历史必由之路。(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