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大山里来,到大山里去

2007-05-0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通讯员冯国敏 本报记者吴春燕 我有话说

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大学生成为大学生在农村创业的成功典范,张晓山,他的名字印在了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长布镇每一个父老乡亲的心头。在父老乡亲眼中,他不仅是一名了不起的大学生,更是一个有头脑、有眼光、有志气的“老板”,带领他们一起走上了致富路。

创业伊始,他艰难跨过三道坎

6年前,他从大山里走进了暨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苦读4年,大学毕业后,他毅然放弃城市里优越的工作环境,重投故乡大山的怀抱,开始了他在家乡艰苦而又富有激情的创业之路。2006年,张晓山通过加工、生产家乡的土特产大田柿花,赚到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尽管在大学里,张晓山学的是工商管理专业,然而真正运营一个公司却并非易事,对很多具体的东西不懂。于是,他就拿着一个笔记本,跑了许多广告公司和印刷公司,逢人就问。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张晓山终于摸着了头绪,注册了“田信”商标。到了产品设计包装环节,张耀辉教授给晓山介绍了产品设计方面的专家,使产品的设计和注册等工作得以顺利完成。

解决了商标的注册与产品包装设计问题,大田柿花的加工技术问题又横亘在他的面前。因为农副产品加工和张晓山所学专业并不对口,他在这方面的知识基本上是个空白。于是,他去县城新华书店买了一大堆有关食品加工技术等方面的书籍,认真研读补学专业知识。此外,张晓山还多次虚心向乡亲们请教,朴实的乡亲们将柿花加工窍门传授给他,镇上的柿花行业协会也派出了专门的技术人员来给张晓山讲课,他终于基本掌握了柿花加工各个环节的技术。

攻克了技术难题,最关键、最让人头痛、最现实的问题出现了:钱。这是所有的创业者都要直面的最大难题。虽然张晓山做的只是小本经营,但周转的资金经常会让他头痛不已。在运营过程中,他多次遇到了资金周转和产品滞销的问题,市、县、镇各级政府都给予了张晓山很多支持,多次想办法帮他拿到贷款保证金,张耀辉教授还帮他争取到了5万元的创业基金。张晓山在政府和老师的鼎力相助下,基本渡过了资金周转的难关。

跨过了创业的三道坎,更让张晓山坚定了在这条路上一直走到底的信念。

领乡亲致富,他把大田柿花做成品牌

五华县长布镇盛产果合柿,远近驰名,将削过皮之后的柿子通过天然曝晒后制成干果就是“柿花”(柿饼),柿子加工成柿花后身价倍增。柿花制作工艺虽然不复杂,但风险却很大,在曝晒过程中一旦出现连续几天下雨,就会血本无归。

张晓山在回乡办厂时,就想到了要规避这种靠天吃饭的风险。他请来了暨南大学食品工程系的教授,结合当地的实际,购进了先进的保鲜除菌设备,建起了烘干房,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解决了柿饼加工靠天吃饭的困难。有了这个烘干房,他成功地接手了当地一名种植大户由于阴雨天气而堆在仓库等着变烂的1万多斤柿子,使种柿大户避免了损失。

有了烘干房作保证,柿农收入明显增加,去年该镇每户平均水果年收入达到了1000元,其中果合柿起到了主要的拉动作用。

“我要把大田柿花做成一个品牌!”张晓山对记者说,为把“大田柿花”这个品牌做大做强,他建议长布镇发挥山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努力培植发展特色农业,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发动群众大规模种植果合柿。如今的长布镇满山遍野都是火红的果合柿。此外,张晓山还不断挖掘山区的价值,开发出“田信牌”田蜜蜜,苦斋干,蕨菜干,五指毛桃等一系列的产品。如今他又发展了农家冬蜂蜜,客家孝慈花生,?柑等,带动了数以千计的农户发展农副产品种植,增加了村民的经济收入。

2006年,是张晓山事业爱情双丰收的一年,他不仅成功完成了从一个学生到一个创业者的角色转变,与他相恋10年的女朋友也被他的精神所感动,善解人意的姑娘还辞去了深圳文员的工作,到大山里来,与张晓山结了婚,共同开创事业。2007年新年伊始,年仅25岁的张晓山被梅州市政府评为“梅州市十大杰出青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