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他们的学生为何受欢迎

2007-05-0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苏雁 我有话说

2007年初,无锡万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内,一场持续了半年的“人才选拔赛”终于揭晓。常熟理工学院于去年7月送来的11名实习生,公司录用了10位;而另一家本科大学的10多名学生,公司“1个都不准备录用”。苏南一家人力资源公司的总经理认为,“在如今‘大学生毕业就面临失业’的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只有一个不要’与‘一个

都不要’这样的‘就业传奇故事’并非偶然,值得所有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去反思并改革自身的人才培养体系。”

准确定位,学校驶上发展“快车道”

2004年初,在常熟理工学院校园内,时常能听到这样的大讨论。“一所刚升格的本科院校,单纯走其他高校的道路显然不能凸现自身的特色和价值”、“全国特别是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加速发展,使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在众多专家的论证下,“年轻”的常熟理工对自身进行了清晰定位,“立足苏南,面向江苏和周边省市,发展应用技术专业,构建以理工为主,人文社科、经管、教育并存的多科性本科学院。”

2006年5月,学校成立了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组建了校、系二级教学督导组。2006年底,学校开展试卷检查,三位教师因统计分数出现差错,被处以二级和三级教学事故,其中一位被扣罚年终岗位津贴1250元,质量意识就此深入人心。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钱素平博士告诉记者,“凡是影响教学质量的环节都要全方位监控,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夯实基础。”近两个学期学生评教结果表明,学生对教师教学工作的满意率平均达93%。

把脉地方经济,专业建设“无缝对接”

常熟理工学院副院长朱林生教授告诉记者,“学校设置新专业,主要考虑国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诞生的新兴产业所需的专业,当今科技发展趋势中的交叉学科专业,行业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等三个方面。”专升本后,常熟理工加速调整本科专业布局,材料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等专业纷纷在广泛调研后开设。目前,本科专业已达29个,初步形成了机电工程、光电工程、信息工程等六大应用学科专业群。

为实现专业教学的“无缝对接”,今年初,学校启动“百名企业家请进校园,百名教师走入企业”为主要内容的“双百工程”。学校管理工程系教师袁雪松2007年初来到常熟市大有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进行为期半年的挂职锻炼。

IT已成为苏州的支柱产业,仅苏州工业园区软件园,2005年就实现销售收入上百亿元。常熟理工紧跟地方经济需求,改革培养模式。2006年,学校软件工程系以及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和印度NIIT公司合作,采用课程嵌入式双证培养模式,引入企业拥有的专利课程体系。同年,艺术设计系与英国南安普敦大学温彻斯特艺术学院合作实行“2+2”模式,培养具备东西方创造理念和技能的创造型艺术设计高级应用型人才。

营造氛围,强化实践和创新能力

主持项目合作的傅大友认为,“虽然出科研成果的大学生很少,但一所没有浓郁的人文环境和科技创新氛围的大学,是培养不出具有较强实践和创新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的。”

从2006级新生开始,常熟理工试行弹性学期制,即将传统的春秋两学期各20周缩短为18周,另外每学年设置3至5周的独立实践周,主要用于安排课程设计、专业实习、社会实践等独立实践环节。独立实践周实行灵活务实的管理模式,按需要自由穿插在春秋两学期的始末或中间。利用短学期的灵活性,姜伯驹、陈新滋、万哲先、吕达仁等院士以及“海归派”们纷纷走进理科类专业学生的课堂“对话”;工程类专业的学生则来到学校拓展的48个教育实习基地,参与项目设计或顶岗实习。

在教务处提供的公共选修课目录上,记者看到,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四大类120多门选修课中,“明清苏南文化名人论略”等人文素养类占了60%。

学校还设置了素质教育奖励学分,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参加省级以上各类技能项目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以及发表论文、获取专利等都可取得相应的奖励学分。

教务处处长沈宗根告诉记者,“可喜的是,近年来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题目类型中,应用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等所占比例越来越高,来自生产实际或社会实践的专题研究项目也越来越多。”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