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坚持“三个面向” 培养国际化人才

2007-05-1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庆领 吕耀中 我有话说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推动着国际化人才的强烈需求。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和实施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战略。我国作为崛起中的大国,要参与全球竞争,急需一支高水平、国际化的人才队伍。因此,如何更好地培养国际化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邓小平同志早在1983年就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这深刻揭示了现代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客观规律,对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是“三个面向”教育思想的核心和基础。它要求教育要主动适应世界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教育要面向世界”主要是指教育必须跟上世界科学技术和教育发展的步伐,努力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育技术手段,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教育要面向未来”的实质就是根据整个世界的发展趋势和社会发展的未来,构建教育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框架,用长远的战略眼光来规划教育事业,从而实现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三个面向”实质上就是要求我国教育应走国际化的道路,即加强国际教育的交流合作,并充分利用国际教育资源;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适应国际交往和发展的需要;培养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国际化人才。

近年来,青岛科技大学紧紧抓住机遇,同十多个国家的高校合作,在博士、硕士到本专科不同层次、理工经管文多学科上进行了国际合作教育,积极探索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模式,其中与德国帕德博恩大学的合作被称为中外合作办学的成功范例。

高等教育国际化并不是单向、被动地融入世界,而是双向交流、主动走向世界。接收外国留学生,开展留学生教育是提升教育国际竞争力、促进教育现代化的另外一条重要途径。青岛科技大学坚持教育面向世界,不断增强开放意识,多渠道多层次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加强学生之间的国际交流,努力提高学校国际化的程度。办学层次也由单一的语言生发展为短期进修生、长期进修生、本科生、硕士生研究生等多层次的留学生教育结构。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适应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同时,也只有适应人类社会的发展,其自身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学校的发展必须与我国社会发展相同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

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从根本上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缩小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青岛科技大学与国外企业合作,共建实验教学平台和人才培养中心,积极探索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模式。2005年10月,青岛科技大学与三菱电机株式会社联合建立了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工业自动化(FA)联合实验室。学校在与德国朗盛公司、美国陶氏化学公司等合作中,通过外方设立研究基金等方式,让学生参与课题研究。这样既解决了企业所需又培养了学生,同时为学生毕业后到对方公司就业提供了机会。另外,学校与日本阿尔卑斯株式会社、大宇宙(Trans Cosmos)公司等共建了“国际工程师培训中心”、“学士后流动站”“大学生创业中心”等人才培养基地。与跨国公司的这些合作不仅提高了学校的硬件设施水平,开阔了学生的学习和研究视野,而且拓宽了就业渠道,是培养国际化人才、开拓毕业生国际化就业渠道的新尝试。

培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国际化人才是一个新课题,也是一个必须面对的课题,任重而道远。高等学校应该坚持“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合理有效地引进和利用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先进的办学理念、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融合与创新,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和完善与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作者单位:青岛科技大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