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残运会是个大课堂

2007-05-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王东 我有话说

十多年前,在北京举行的远南残疾人运动会游泳比赛中,我曾亲眼目睹了这样一幕:一位来自俄罗斯的女选手,四肢全部缺失,但她仍顽强地游到了终点,由于无法上岸,四位工作人员不得不将她抬出泳池,即使这样,她仍露出胜利者才有的笑容。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残疾人运动员带给我们这些健全人乐观向上、直面人生挫折的精神,我

甚至认为,与其说残疾人运动员在体育竞赛中展示着自己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不如说他们更是在激励着所有的健全人。

以后几次采访残疾人运动会,我都会有意地去采访一些场外的观众,尤其是一些青少年朋友,总想从他们那里知道,从残疾人运动员身上,他们看到了什么,又学到了什么?让人高兴的是,每次采访我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收获。

2000年,在上海举行的第五届残疾人运动会坐式排球赛场外,一群小学生说,当初老师们组织他们来观看比赛时,他们心里多少还有些别扭,然而,一场比赛看完,他们不仅懂得了以后应该去帮助、去尊重残疾人朋友,他们更知道了以后应该如何去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因为他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你微笑着去面对生活,生活才会对你微笑。

记者这次来采访第七届残运会,抵达昆明那天,在机场正好遇到一位担任乒乓球裁判的女士,但她错过了接站时间,几位专门负责接待记者的志愿者得知后,决定留下来其中的一位专门帮助这位裁判。我问其他的志愿者,裁判的接待并不归他们负责,那为什么还要如此积极呢?那位志愿者说:“别人遇到困难时总是要伸手帮助的。”他还特地强调了一句:“这也是我们这些志愿者从残运会上得到的收获之一。”

由于本次残运会的志愿者绝大多数都是二十出头,几天下来,我甚至还将他们和“80后”这个专用名词联系了起来。“80后”是特指在中国1980年以后出生的一代人,这个人群中很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但在此次残运会的志愿者人群中,这批“80后”受到了广泛好评,他们自己也感觉学到了很多。

一位来自云南一所大学的“80后”志愿者王延卿对记者说:“我们这些80年代后出生的独生子女,没有体验过太多的伤痛和失败,有时表现得不负责任。但从这些残疾人运动员身上,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爱,什么是顽强拼搏、乐观向上。”

记者还看到,那一个个满脸稚气的“80后”在此刻显得非常成熟。他们小心翼翼地推着残疾人运动员的轮椅,还时不时问他们:“口渴了吗?”、“要不要上洗手间?”等。据介绍,本次残运会上,云南有关部门为了能吸引更多的人前来参与残运会,观看和了解残疾人体育,已经专门做出周密布置,在未来几天的比赛中,每天都将有超过2千名的当地中、小学生集体前来观看比赛。组委会希望通过这样的举措,让广大学生了解残疾人体育,并学习残疾人运动员身上自强不息的精神。

我相信,无论是用何种方式参与残运会,大家都会像上面说到的那几位志愿者一样,有所启迪,有所收获,因为残运会本身就是一个大课堂。(本报昆明5月13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