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我们需要更多的于丹

2007-05-1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余敦康 我有话说

    余敦康  1930年生,湖北汉阳人,196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生毕业。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哲学史、思想史研究,主要
著作有《周易现代解读》、《易学今昔》、《汉宋易学解读》、《宗教・哲学・伦理》、《魏晋玄学史》等。

我认为于丹能一炮走红,不只是由于她个人的魅力,更主要是由于伴随着中国社会发展、经济起飞,人们产生了内在的文化需要,同时这也是中国文化精神现代化的需要。其实不仅仅是于丹,之前易中天、阎崇年、王力群也一连串地红了,但他们的红和于丹不一样,易中天品三国有故事有情节,阎崇年讲的明清帝王大家都熟悉,受到喜爱有情可原。于丹讲的是一般人难得接触甚至提到就怕的古代经典《论语》、《庄子》,能把经典诠释得如此接近生活、吸引普通大众,很不简单。

现在能形成这种以于丹为标志的文化现象,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文革中我们“批林批孔”,认为孔子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要复辟反动的奴隶制度,庄子是悲观消极的代表,是在“为逝去了的天堂唱挽歌”。现在,于丹站出来为孔子和庄子正名,让2500年前的古代先贤与现代人的心灵息息相通,让他们为现代人打开心灵的窗户,这是大好事,为什么孔子会生气,庄子会着急呢?于丹正是恢复他们名誉、在现代人心中埋下经典种子的大功臣。我相信孔子、庄子看到自己的思想能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助推力,应该非常高兴才对。

1949年毛泽东就提出,随着中国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文化建设的高潮也必将到来。我们盼了50年,现在中国文化复兴的时代终于到来了,于丹可以说是适逢其时,她能一炮打红,我们每个中国人应该欢呼。孔子生气吗?庄子着急吗?我看他们一点都不生气,还高兴得很!你把我那些寓言、故事,都讲活了,你于丹真是好啊!

于丹根据自己的体验,结合现代人的需要,用古人的思想来解决现代人在工业社会中产生的心灵问题,这正是她的聪明之处。这两本书我都看了,其中提到的问题例如讲怎样建立自己的理想、营造成功的人生,怎样在现代社会中过上心灵期待的美好生活,怎样超越,怎样看破生死,怎样摆脱名利的枷锁,这不都是我们每个人所关注的吗?把孔子、庄子的思想为我们所用,相信中国社会可以更加健康地向前发展。

现在有人这样那样地要求于丹,说这个字讲错了,那个事讲得不对,甚至出了一本《解毒于丹》,这是什么心态嘛!我研究了半天,于丹的书没毒啊,错倒是有,有个别错误是可以原谅的,她本身的定位就不是学术研究,而是针对大众讲自己阅读经典的心得体会。别说于丹并没有误读经典,历代很有名的大学者也有过误读,只要主旨是好的就可以。其实传统和现代之间是一脉相承的,形式会变但精神不会变。于丹没有对经典进行“书呆子”式的考证,而是把经典中所倡导的精神与现代人的生活联系起来,对经典“敬而近之”,把孔子、庄子讲成是普通人,我很赞成。

应该说于丹给我们树了一个很好的榜样,这对我们学院派也很有启发。我把《周易》当做一个纯粹的学术课题研究了几十年,大部分成果只能在小范围里传播,像坐在金字塔尖上,与社会大众几乎没有联系,其实研究国学不应该总停留在学院派的圈子里,就传统搞传统,而应该适合现代人的需要。

现在我们都应该觉得欢欣鼓舞,居然从来不读《论语》和《庄子》的普通大众,能对它们产生这么大的兴趣。在我看来,“于丹现象”正是中华文化即将起飞、文化建设高潮即将到来的标志性事件。真正的文化建设高潮应该是全民性的运动,不是几个学者在那里埋头苦读。我们的社会需要更多的于丹。(焦雯采访整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