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黄金周”长假制度当改当留?

2007-05-1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王小润 我有话说

是否保留“黄金周”再度成为争论焦点

“黄金周”,即每年“十一”、“五一”、春节三个节日的连续7天休假。它始于1999年“十一”。在最初三个“黄金周”中,居民的旅游热情得以充分释放。非典过后的2004年“五一”“黄金周”,出游人数突破一亿人次。此后的每个“五一”、“十一”,出游

规模都保持在一亿人次以上。但是,“黄金周”在发展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取消“黄金周”的呼声不断。

前不久,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蔡继明完成了一项课题报告,建议取消“五一”、“十一”两个“黄金周”,将其法定假日由原来的3天减为1天,并将多出的4天分配给清明、端午、中秋、除夕4个中国传统节日,各放假1天,确定为法定节日,原来一年中的114个节假日总量不变。而且,“五一”、“十一”、清明、端午、中秋1天的假日可就近与周末的双休日结合成为“大周末”,连成3天假期。

由此,是否保留“黄金周”,又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取消派与支持派观点鲜明。

持支持观点的人认为,“黄金周”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有目共睹,同时对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质,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作出了贡献,其意义不容忽视。首先,“黄金周”对我国旅游业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每年三个”黄金周”的旅游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已占到当年国内旅游市场总量的1/4左右。其次,旅游业的发展拉动了交通、宾馆、餐饮、商业、通讯、娱乐等相关行业的发展。“黄金周”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同时在弥补地区发展不平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现代休闲的理念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公民的休息权利意识觉醒,普通劳动者开始形成定期休假的习惯,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第四,全体休假,为举家出游创造了条件,符合我国重视家庭的传统观念,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持反对意见的人则认为,把人们的消费集中在一个有限的时间里,需要足够的公共服务能力,但现在的公共服务远远不能满足要求,从而大大降低了“黄金周”的生活质量、旅游质量和休闲质量。首先,“黄金周”给本来就不完善的公共服务系统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人流、车流猛增,交通不堪重负;风景名胜区人山人海,文化遗产命运堪忧;餐饮业、酒店业服务质量难以保证;旅游安全问题更加突出。其次,“黄金周”对消费的边际贡献在递减,成本却在凸现。运输的成本、旅游景点的建设维护成本、景区环境和文物破坏的成本、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中止工作所带来的成本、旅客付出的比平时多几倍的货币和时间成本等都在提高。第三,“黄金周”期间的供不应求与“黄金周”之后的供过于求周而复始地出现,长此下去将会损伤我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经营和消费基础,也会挫伤国民旅游持续消费的积极性。第四,“黄金周”的拥挤使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国外去度假,中国国际旅游业创汇能力减弱。

在这场争论中,针对“黄金周”出现的问题,社会各界纷纷提出各种解决方案,包括带薪度假、再度增假、分区分时假期、对部分景区点实行“轮休制”、适当奖假、允许积假、积极实施福利旅游假日、复兴传统节日、每月小“黄金周”、分行业休假制度等等。

“黄金周”现阶段有其存在合理性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韩玉灵认为,实施带薪休假制度是较为理想的解决方案。但当前全方位实施带薪休假制度还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诸如经济发展水平、就业压力无法缓解、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企业与员工利益的冲突问题等等。由此决定了我国只能采取渐进式的制度变迁模式,也由此决定了“黄金周”在现阶段有其存在的现实合理性。

“黄金周”长假制度的最大受益者是旅游行业。除了旅游之外,百货、家电、文化出版、医疗、整容、餐饮、车市,也都在尽最大可能掘金。“黄金周”因此逐步成为中国人团聚、休闲、出行、购物的一个“新民俗”。“黄金周”长假对旅游、餐饮、交通、商贸、文化、体育、保险、电信、汽车、房地产等各产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对社会消费产生了明显的促进和拉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曲线出现规律性的小高潮。每次“黄金周”过后国家公布的消费盘点,让过去的20个“黄金周”金光灿灿。20个“黄金周”累计接待国内旅游18.1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440亿元,民航实现客运收入363.9亿元,铁路实现客运收入248.5亿元。其中2006年“五一”旅客发送量创下4266万人次的最高纪录,比2000年“十一”增长27.4%。“黄金周”期间,人民群众除了外出旅游以外,消费选择日趋多元化,推动了假日经济的快速发展。2007年“五一”,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00亿元,同比增长15%;从增长幅度看,2001年3个“黄金周”民航客运收入36亿元,铁路客运收入28.4亿元;2006年3个“黄金周”民航客运收入72亿元,铁路客运收入43.8亿元。

中国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促进会副会长魏晓安认为,目前“黄金周”长假已形成刚性制度,不是说取消就能取消的。经过7年20个“黄金周”,从市场到消费者都从“黄金周”中成长成熟起来。今年“五一”“黄金周”消费达到20%以上的增长幅度,这是许多人都没有想到的。

专家指出,“黄金周”一方面意味着很多人准备休息,另一方面意味着大批相关从业者进入忙碌季节。“黄金周”逐步成熟,使得“让更多人忙起来”与“让更多人闲下来”结合在一起。2007年旅游业要实现新增直接就业50万人、间接就业250万人的目标,三个“黄金周”的作用不可低估。

我国约70%的旅游资源分布在农村,“黄金周”长假为中长途旅游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中西部和广大农村旅游及相关产业快速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以旅游、文化、商贸等为特色的县、乡、村。据测算,全国乡村旅游年接待量已超过5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3000亿元。“黄金周”成为越来越多农村从业者的“黄金周”。在一些乡村旅游较发达的地区,很多农民家庭仅7天的旅游纯收入就超过万元,几乎相当于一个普通农村家庭一年的纯收入。2006年“十一”“黄金周”,北京11个区县的民俗村接待旅游人数就达到141.06万人,民俗旅游收入1.3亿元;成都监测的58个重点景区景点中,排在前两位的都是以“农家乐”为主题的景区。

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指出,目前,中国的出境旅游规模已大大超过原居于亚太地区首位的日本,成为全球客源市场中的朝阳地带,发展前景正为世界各国看好。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出境人次将达到1亿人次。此外,中国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以假日经济为标志,旅游进入了大众化消费的新阶段。

    如何缓解“黄金周”供需矛盾成专家关注热点

国家旅游局副局长王志发说:“‘黄金周’制度自1999年实行至今已走向成熟,赢得了百姓的广泛拥护,他们对“黄金周”很期盼。”全国假日办通过中央电视台做的调查显示,被调查者中认为“黄金周”保障得到改善的超过50%;在节日期间有安排出行需求的超过60%。搜狐网络调查的9030人中,认为有必要保留“黄金周”的占54.76%;认为没有必要保留的占45.24%。中国青年报联合新浪网调查的3071人中,明确表示赞成改革“黄金周”休假方式的占61.46%;明确表示不赞成改革“黄金周”的占30.07%。全国假日办执行主任、国家旅游局副局长张希钦表示,这充分说明,国务院关于实行“黄金周”假日制度的决策是十分正确的。“黄金周”制度原则上不会有什么变动。

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所的有关专家指出,对于“黄金周”存在的结构供需问题,比较现实的对策是积极引导、弹性应对。目前,我国现人均GDP已近2000美元,按照国际旅游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旅游消费需求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虽然“黄金周”旅游现已达到相当规模,但目前年人均国内旅游还只有1次,远低于中等发达国家的出游水平。从20个“黄金周”发展速度和我国城乡居民的出游方式看,我国城乡居民出游的潜力还没有释放出来,满足人民群众假日旅游消费需求任重而道远。

专家建议,为了缓解长假制度安排带来的供需矛盾,当前应以适当增加供给为着力点,一方面相应增加基础设施和接待能力,另一方面争取尽早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国家旅游局副局长、全国假日办执行主任张希钦透露,国家旅游局将专门研究论证放假方式,广泛征求意见,并向国务院提出意见和建议。如在长假时间不变的前提下,允许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自行确定长假起止时间,推广带薪休假制度,使长假制度更好地造福广大人民群众。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