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慈善事业需要人人献出爱心

2007-05-2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陈迎炜 本报记者张庆 我有话说

    今年3月5日,接受了第一次手术的“紫娃”(右)与朝夕相处两个多月的护士话别,带着健康的肤色回家。图片来源:文汇报

邱李幸,一个遭遗弃的婴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因供血不足,全身发紫,被

称为“紫娃”。5月20日,他接受了第二次手术,手术费仍来自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天使阳光・互力健康基金”的慈善捐赠。因为媒体的广泛关注,“紫娃”得到全国亿万观众的牵挂。

平民慈善空间广阔

村里的孩子都知道,“紫娃”不能同他们一样下河、爬树,也不能正常上学,甚至连说话都很累。

刘翠娇,江西瑞金偏远山村的一位普通妇女,和“紫娃”没有血缘关系,自家温饱都难以解决,却14年如一日,动用了家中所有的积蓄,甚至让自己的亲生儿子辍学外出打工,目的是为了救“紫娃”。

“我感到很不好受,没能力给他治病,我大儿子今年高三毕业,就不要上大学了,一起挣钱吧。”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刘翠娇说,“我什么都可以放弃,甚至愿意用自己的命去换回他的命。”

刘翠娇是平民慈善的典型代表。她的爱,感动了大家;大家的爱,又传播开来,感动了更多的人。这种感动,会让更多和“紫娃”一样忍受病痛的孩子得到关爱。

令人欣慰的是,刘翠娇并不孤单。烟台24岁的白血病患者栾丽君,将别人捐给她救命的10万元,全部转捐给了素不相识的白血病患者宫玉峰。在善款转捐协议上,栾丽君填下了100001元,其中的1元是她自己捐的。她想说的是:如果一个人有爱心,一块钱的力量也是无穷的;如果每个人都能拿出一块钱,很多病人就有了希望。

中华慈善总会会长范宝俊曾经被两个人感动不已。近80岁的梁志云,20多年来,抚养、照顾了200多名孤儿,被誉为山东胶州“慈善大使”;另一位退休老工人,90多岁了,年年都要登门到慈善总会捐上几百元。

“做慈善,绝不仅仅是富人的事情,尤其在现阶段,慈善绝对不是高高在上,只有富人和圣人才能做的事业。”不久前,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司长王振耀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平民慈善不开发,中国的慈善如无源之水。”

据中华慈善总会介绍,我国每年的捐赠75%左右来自国外,15%来自中国的富人,,10%来自老百姓。而美国的捐款10%来自公司企业,5%来自大型基金会,85%来自民众。

可见,民众在推动公益慈善上是一股重要力量,但长期以来被忽视了。其实,中国人素来就有扶贫救急、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改革开放以来,像中国扶贫基金会等许多筹集型基金会的成长,与民众的广泛参与密不可分。

今年3月份,微软公司启动了一项名为“i’m”的慈善公益签名计划,只要其MSN用户在昵称中加入“i’m”标识,微软公司就会向美国若干个慈善组织捐资。仅仅一周,竟有100多万中国白领自愿参与了这项活动,尽管这项活动只对美国用户有效。

央视经济频道总监郭振玺表示:“每个人都有良知,都想助人为乐,只是需要一种表达和激发的长期机制来保证。我们要让献爱心的人有成就感,看得见爱心的硕果;让需要帮助的人及时得到合理的资助;同时,让受助者自立自强、传递爱心。”

企业、媒体共投慈善

“紫娃”并不是先天性心脏病的个别病例。近年来,我国每年1670万新生儿中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为7‰-8‰,即每年新增14万人左右,其中能够得到治疗的仅有6万人左右。但就我国目前医疗水平而言,其中99%的患儿可以通过治疗得到康复。但由于治疗费用昂贵,许多家庭尤其是贫困家庭只能选择放弃,从而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

孩子们的安危牵动着全社会的心。作为以公益为核心的公众健康教育平台,互力健康传媒机构将提供近1000万元的健康传媒资源,以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呼唤爱心,使更多“紫娃”能够得到关爱。“说服一个企业建立专项基金其实很难,这是我们八年实践中最大的感受。”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汤声闻表示:“很多企业更愿意捐建一个大楼、一所医院或者一个学校,通过这种物化的形式永久留存下来。而直接为患者治疗总让企业觉得受助者很容易就消失了,人们也容易忘记。”

“客观地说,目前中国企业的公益意识太差,不少企业对公益慈善反应冷淡。由于现阶段相关机制的不健全,他们怕露富,怕出风头,制约了我国公益事业的发展。”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常务副理事长吕世明强调说,公益组织应该树立市场理念。

上海浦东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心主任吕朝也认为,“行善”是一件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在企业界,管理咨询公司、律师事务所、猎头公司之类的支持机构门类众多,专业化极强。而在公益界这样的机构则少的可怜。所以说,中国公益事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当务之急。”

企业参与慈善与媒体传递公益是分不开的。日前,上百家媒体签约,建构了全国媒体爱心网络联盟。它们约定:各媒体互相配合,不局限于爱心事件的区域,有义务对其他媒体的爱心事件链接报道,力争在最广范围关注爱心事件,实现全国爱心扶助的公益信息共享,用媒体的力量促成受助者和施助者沟通渠道的无限顺畅。

2004年6月,光明日报社设立了光明公益奖,目的是彰显跨国公司对中国公益事业的贡献,推动跨国公司对中国公益事业的投入,同时学习和借鉴跨国公司从事公益事业的经验,促进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活动进行几年来,得到民政部、商务部和国务院新闻办有关领导的积极评价。

当今,媒体推动的公益活动不断取得新的成就。民众公益意识的形成与媒体的推动息息相关,正如中国残联主席邓朴方曾说的“不是不人道,而是不知道”。作为一种特殊的力量,媒体正在努力动员民众、激活民众的慈善热情。

“公益五环”促成中国慈善特色

谈到以后对“紫娃们”的救助,互力健康传媒首席执行官付新华说:“‘紫娃’只是千百病患中的一个,在参加此次救助工作后,我们将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救助紫娃在行动’大型公益活动。”她还呼吁各方携手,共同架起爱心桥梁,让更多贫困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得到救助。

“党和政府对慈善事业的高度重视,国际公益组织运作的成功经验,媒体的持续推动,企业的积极捐赠和民众的普遍参与,将促成中国公益慈善的新局面”,吕世明表示,政府、公益组织、企业、媒体、民众,这五个方面缺一不可,形成“公益五环”。这五种力量互动、互生、互促,并会形成“能量聚合”效力,催生中国公益事业的快速发展,形成公益组织的品牌意识。

传统的“板凳”论认为,政府、企业、公益组织(NPO,是非政府组织NGO的重要组织部分)是支撑社会的三大部门,就像板凳的三条腿。而纵观中国五千年的文明与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中国慈善公益行为,政府、企业、公益组织、媒体和民众,才是支持中国公益事业发展的基石,才是中国慈善迎来全民时代的重要支撑。

随着品牌、公信力、资金使用效率的提升,真正意义的公益组织正在兴起,比如中国扶贫基金会已经开始了以“自愿、自律、自救”为宗旨的自律行动,并且自觉按照国际NPO标准来要求自己。

专家表示,政府、公益组织、企业、民众和媒体,这五种催生中国公益事业的力量相辅相成。“公益五环”观点,将政府的政策调控力、公益组织的执行力、媒体的推动力、企业家的责任力和民众的参与力聚合在一起,所形成的合力将书写一个国家的爱心实力。

“过去不少公益活动效果不尽人意,一方面是因为社会动员能力差,公众认知度低,另一方面也和这些公益组织的理念陈旧有关。在公益活动中,媒体不仅仅承担了公益动员作用,激活民众的慈善热情,而且应该‘用一种创新的理念献爱心,用一个创新的机制做公益’。”郭振玺说。

可以看到,已经有不少新的理念正在酝酿和实践。就政府而言,对企业、个人公益捐赠的税收减免政策,对民间公益组织发展的促进,对专业人才到公益组织工作的鼓励等,都在酝酿;就媒体而言,中国记协对“爱心记者”的评选,旨在激励媒体的公益行为;就公益组织而言,新的机制、专业的运作和人才聚集,包括法律、财务管理、战略规划等支持体系的建设,正在探索与尝试;这些,都是促进“公益五环”健康、持续发展的积极举措。

专家认为,通过新观念、新财源、新思路、新机制、新模式,聚合五股力量,发挥“公益五环”的“能量聚合”效力,最终使公益项目的设计、宣传、实施,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弘扬志愿精神,注重施、受双方在精神、情感上的沟通、互动,让公益慈善真正成为呵护心灵的社会工程,这才是“公益五环”合写出一个国家爱心实力的保障。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