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把课堂搬进社区

2007-05-2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张果红 我有话说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法学院第一批社会工作专业的58名学生中,有55名是被“调剂”过来的。起初他们也不知道“社工”是干啥的,直到有一天老师把课堂搬到了社区,他们才开始慢慢喜欢上了这个专业。社会实践课让他们感到被别人需要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学校规定,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必须完成800课时的专业实习。从

他们在学校享受的第一个暑假开始,他们就深入社区进行认知实习,二年级一开始,课程安排就变成了上午上课,下午实习。实习的内容由学生自己选择。当然,选择的过程极其复杂。首先要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和探访,然后撰写项目计划书。计划书与申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申请书差不多,包括项目描述、可行性分析、小组成员过往研究经历、指导教师、项目分工、执行计划表、经费预算等,在班级经过师生集体评议、论证,得以确立并几经完善,才能付诸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还要经过需求评价、进程评价和绩效评价,最终完成成绩考评。

这种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对社会和民生的关注、研究解决社会问题的兴趣,也使他们在本科阶段就得到了项目研究的初始化训练,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不断增强。许多学生的社会实践项目报告写成研究论文以后,得以在《东岳论丛》、《经济社会体制比较》、《戏剧文学》和《戏剧丛刊》等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

威海也是一座移民城市。针对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的农民工生存质量问题,威海分校选择农民工子女的城市化教育作为实践项目。

他们还就大学校园里的新生训练营、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社区的老年人服务、新农村的医疗建设等自身和社会热点问题开展项目实践,直接参与社区管理,开展社区服务,运用科学的、专业的技术与价值理念帮助他人勇敢地面对并且解决自己的问题。大学生深入社区,关心民生,用知识服务社会,受到了《齐鲁晚报》、《威海晚报》和“直播威海”等社会媒体的广泛关注和跟踪报道,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社会工作是一个充满阳光的人性化职业。社工是拿薪水的“专业雷锋”,是为社会治病的“职业医生”。从事这个行业在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也会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性化道德情操。

2004级社工专业班长石鹤就说:“通过社区工作项目实践,我感到自己被别人需要是一种幸福。现在,我最大的梦想就是要把社工‘扶弱济贫’和‘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根植到每个人的心中。”

实践项目组负责人林海堆写下这样的感受――“到社区开展项目实践活动,开始总是要遇到很多困难,有时甚至是来自不了解我们这个职业工作性质的人们的刁难。不过,只要我们以真诚和爱心坚持下来,总会交到很多朋友。现在我也学会理解别人、换位思考和如何向陌生人‘推销’自己了。”

由于他们的影响和带动,山大威海分校已经在学校招募成立了包括其他专业、有300多人参加的“社区服务队”,与威海社区联合成立的“大学生志愿者社区服务站”已有26个正式启动运营。大学生们走出校门,深入社区,为市民提供科教、文体、法律、卫生服务,很好地将教学与地方建设结合起来,用他们的知识、青春和热情为和谐社会建设,提升城市社区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社会实践教学也使大学教育向理论联系实际,丰富学生阅历,增强社会责任感更加迈进。

“在我国,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城市管理重心的下移,人们从过去隶属单位、依赖单位的‘单位人’,变成走进社区、依托社区的‘社区人’,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毕业于四川社会科学院、从事个案和社区社会工作研究和教学的郭剑雄老师对自己的学生充满信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