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以饱满热情投身时代洪流

2007-05-2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付小悦 我有话说

2007年5月20日一大早,6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在延安杨家岭合影留念。初夏的阳光照耀着他们的笑脸,身旁绿柳垂地,繁花点点;身后的背景,是一座灰色的老房子。

就是在这座不起眼的房子里,1942年5月,毛泽东同志与延安百余名文艺工作者座谈,创造性地阐述了文艺与人民、文艺与生活等重大问题。

65年过去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依然常说常新――并且,越来越丰厚与成熟。在《讲话》发表65周年之际,众作家来到圣地延安,热情而深入地交流他们的心得与体验: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如何坚持“三贴近”、深入生活,如何用手中的笔,为人民而歌、为时代而歌。

新时代:生活仍是文学源泉

深入到人民群众艰苦创业、创造美好生活的第一线,写出优秀作品,是老一辈作家的经验之谈。柳青全家落户长安县,写出《创业史》;杜鹏程在铁路系统挂职,写出《夜走灵官峡》、《在和平的日子里》;赵树理长期在晋东南深入生活,写出《三里湾》……然而,在新时代新形势下,文学如何处理与生活的关系?

“当今社会生活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不仅出现了许多新的人和事,就连原来作家熟悉的人和事也发生很大变化。必须深入生活。”“如今的农村已不是赵树理、浩然笔下的农村,现实中的农村和农民让作家感到陌生和新鲜,也产生紧迫感。生活如同矿藏,新鲜的气息是在书斋中无法想象到的。”作家们如是回答新时代里,生活对文学的召唤。

在去陕西周至县挂职体验生活之前,叶广芩的家族小说写得正到热闹处,被许多读者喜爱。因此,她的决定令很多人不解:“你写家族小说,和基层有什么关系?况且,陕西并不缺少写农村题材的大作家。”可叶广芩有自己的理由:与出身农村的作家“背靠黄土”不同,她愿意以城市人的目光来“直面农村”。在基层,她为陕西民间深厚的文化积淀所折服,为农村基层干部的敬业精神所感动,一呆就是七年。而深入生活,也为她的创作带来新突破,写出了《老县城》、《老虎大福》、《黑鱼千岁》等农村生活作品,而重拾家族题材的《逍遥津》、《青木川》等近作,也有了更深的功力。

李佩甫以四百多万字作品,描绘了中原大地这块热土。而这位“中原通”,也常惊异于这块热土的巨大变化:如今的村庄,没有人端着碗到处串门了,见面也不是那句常用的问候:吃了吗?而是问:能不能介绍个项目,贷点款?他曾吃惊地看到年轻农民一边种玉米,一边打手机。“农民的生活在发生改变,如果不到基层去,就无法亲身体验这些改变。虽然老中青三代,深入生活各有不同方式,但作家离不开生活,是共同的信念。”李佩甫说。

越来越多的作家投入到深入生活、感悟时代的洪流之中。江苏作家赵本夫只身前往西部感受巨变;湖北作家陈应松长年在神农架山村体验生活;山西作家葛水平在基层挂职,创作了《黑口》、《黑雪球》、《浮山》等作品;陕西作家冯积岐深入偏远山区,和农民同睡一个土炕,亲身感受现代文明对农耕文化的冲击,创作了《挂职日记》和长篇小说《村子》;陕西作家冷梦的《高西沟调查――中国新农村启示录》,正是她深入“陕北黄土高原褶皱里的村庄”的思考;四川女作家李林樱以七旬高龄,自费赴全国各地采访,涉猎生态、教育等各领域;基层挂职体验生活,使陕西作家红柯重新发现了故乡,并激活了过去的生活积累,创作了长篇小说《乌尔禾》……

众作家:多角度投身时代洪流

就在众作家在延安探讨“坚持‘三贴近’,讴歌新时代”的话题的同时,5月19日,百名作家在河北曹妃甸――即将搬迁的首钢的新址,举行了深入生活、采访首钢的出发仪式。

变革的时代,火热的生活在深情地呼唤着广大作家,深入生活、讴歌时代已成为广大作家的共识与共同的选择。云南作家潘灵用亲身经历说明深入生活对于一个作家的巨大影响。生长于乡村,经过十年寒窗,成为诗人、作家,进入文化单位,潘灵的经历在中青年作家中颇有代表性。但是,在社会变革、信息爆炸的时代,有了宽阔明亮的大书房,他却被当下的生活轻易闲置了,精心编织的故事和情感被读者所抛弃,被认为远离生活。迷惘中的潘灵到云南基层挂职体验生活。在和百姓朝夕相处的日子里,他发现自己“可怜的知识、才情远远不够”,“哪里是深入生活,分明是满怀敬意地看他们生活,听他们说生活。”生活解答了他的困惑,点燃了他的创作激情,以云南边地为背景,他创作了长篇小说《翡暖翠寒》,并准备接下来创作反映新农村建设的小说。“生活中充满创作的养分,生活比想象更加精彩,谁贴近了生活,谁在创作中就赢得了先机。”潘灵深有感触。

自然,生活与创作,也并非简单的对应。黑龙江作家王阿成说,深入生活,不是简单地寻找故事、题材,更多的是要深入思考,透过表面的纷繁芜杂,把握生活的主流和本质。北京作家何建明说,生活是立体、深入的,简单走马观花出不了大作品,必须把平面、新闻式生活提升为文学的本质生活。天津作家肖克凡也提出了“直接生活”与“间接生活”的话题。“从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到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再到见山仍是山,见水仍是水。”江苏作家储福金借用禅宗的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必须将生活的“外”化为文学表现的“内”,否则,简单表现现实生活,看似面貌清晰,但缺乏真正的个性,最终会为读者抛弃。

“‘三贴近’的关键是情感贴近,情感贴近才能真正与人民打成一片,反映人民心声。”“耍不得小聪明,走不得捷径,尊重文学规律,不能急功近利。”“生活是原料,思考是酿造,只有深入思考,生活才能成为文学的有价值的源泉。”面对生活与文学的关系,众作家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各作协:多措施支持作家深入生活

发挥协会职能,切实为作家服务,多措施支持作家深入生活――这也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以及各级作协的共识。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金炳华表示,作协将不断探索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生活形态下作家深入生活的新途径、新形式,坚持“三贴近”,推出好作品。这些措施包括:组织多种形式、多种主题、多种层次的采访采风活动,尤其重点组织好深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和改革开放前沿地区的采访采风活动,例如今年,将开展“中国作家进军营”活动,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组织作家赴香港采访,反映回归十年变化。组织更多的作家下基层挂职蹲点,体验生活,变“走马观花”到“下马观花”。抓好重点文学作品扶持工程,该工程从2004年实施至今,每年拿出二三百万元资助重点作品,3年共收到申报项目616个并确定166个项目。通过资助生活、支持出版、研讨等来支持鼓励现实主义题材创作。广泛运用社会资源,为作家长期深入生活创造条件,支持西部及少数民族地区作家深入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在深入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各省市作协在支持作家深入生活方面,也各有高招。例如,河北文学院实行作家选聘管理办法已有16年历史,作家签约文学院后,不脱离自己的工作岗位,不脱离自己熟悉的生活和文化环境,并要确定一个具体的乡村、企业或基层部门,作为自己的生活基地,每年在基地生活不少于三个月,文学院给予适当补贴。

5月的延安生机勃勃,巍巍宝塔雄姿依然。告别延安之际,怎么写,写什么?作家们将做出自己的回答。如作家潘灵所说:“到生活中去,到人民中去。从延安出发,做一个人民喜爱的作家。”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