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寻求灵魂

2007-05-2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梁秉? 我有话说

戏,有灵魂吗?有,应该也可能有。这就是笔者看了第五届全国话剧优秀剧目展演以后的主要感想。

灵魂就是思想性,文艺作品一定要有思想性。就话剧来说,应该是作者为着一种思想而写出来的,演者为着一种思想而演出来的。可以这样说,一切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来的。

有的人简单地以为思想性就是戏里

某个角色的一句台词,或者某些情节所显示出来的倾向。这是不对的。剧本的思想性应该是通过真实的人物,巧妙的结构,生动的语言,有机的气氛,和作者无处不流露的深厚感情,融合在一起,浓缩在一起,自自然然透露出来的思想结论。

目前在演艺作品中体现思想性方面,依笔者的管见,大体上有两种值得注意的弊端。

一种是根本不考虑作品的思想性,和要达到的效果(绝不仅仅是经济效果,还要包括社会效果,而且要以后者为主要的效果),而一味地依靠搞笑和作秀来支撑门面,以达到争名夺利之目的,有的就是为了赤裸裸地夺利,甚至已经到了“唯利是图”、“有奶便是娘”的可怕程度。此类作品一般都是典型的“三俗”(庸俗、低俗、媚俗)产物,毫无内涵和美感可言,只不过是一堆有害的“精神垃圾”招摇过市而已。想起来,这确乎是一种“娱乐至死”。不错,我们应该创作一些娱乐节目,特别是在喜庆的日子里――如每年央视的春节联欢晚会,但是,娱乐节目也要有思想性,而不能把笑声当做最高的追求目标。否则,就将是本末倒置。

另一种是简单地、直接地、肤浅地、急功近利地体现作品的思想性,这种弊端已经存在好多年了,可以称之为“痼疾”。其表现就是现实生活中有什么问题就写什么问题;什么问题应该解决就写什么问题。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的文艺作品又太讲究“实用”了,作者不是把从自己精神世界里深思熟虑过的东西,不是把自己感情世界里认真感动过的东西,郑重、谨慎地写出来,而是匆匆忙忙、急于求成地交给社会公之于众。这样的作品问世以后,也许可能感动一时,但是绝对不能感动永远。至于把这样的作品硬是“忽悠”成“精品”、“经典”,那只能是自欺而不能欺人,因为它们根本无法经受住长时间的历史考验。

在这届展演当中,有许多作品都是有灵魂,有思想,有内涵的。也可以说是有人学深度的,即“以深刻的人道主义、深挚的人文关怀去感受所处的时代,洞察人性的种种变幻并进行有人学深度的表达”。这是一个很好的、具有突破性的看点和亮点,也是对于整个文艺园地作出了出色的、可喜可贺的贡献。无论是反映历史的《天籁》、《马蹄声碎》、《立秋》;还是反映现实的《矸子山上的男人女人》、《郭双印连他乡党》、《黄土谣》、《我在天堂等你》;乃至别具风格和情趣的《秀才与刽子手》,等等,都可以让观众看后思索到人生、未来,乃至人类。

记得,有一次我们请教北京人艺老院长曹禺大师,什么样的演出才能称得上是好的效果呢?他听了以后,边想边说:“什么叫戏的好效果?是不是演出到了超凡入圣的地步,弄得观众神情恍惚,全神进入戏境,才算好呢?我以为,这不算好的演出。我们始终不赞同把观众变成一种失去思索能力的傻子。当然,我们的演出,企图感动观众,使他们得到享受。但更重要的,我们希望观众看了戏后,留有余味,去思考,去怀念。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才是我们朝夕追求的好演出。我们是否完全做到了呢?没有。有的做到了;有的,远没有做到。”

显然,曹禺大师的话是对的,而且至今还有很强的针对性。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