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工程之力作 教材之精品

2007-05-2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邵维正 我有话说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已于今年春季在全国高校普遍使用,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和欢迎。读了这本教材,我感到它主题鲜明,内涵深刻,针对性强,体例新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部厚重之作、精品之作。

吃透两头  顺应时代需求

《纲要》作者有强烈的政治敏锐感和判断力

,十分重视全面领会中央的有关精神,同时又十分重视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的实际状况,善于把“上头”和“下头”有机结合起来,在两方面交汇点上找准教材的定位和导向,聚焦于新世纪新阶段的现实需要,使教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深刻的思想内涵。

近几年来,党中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度关注,决定对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进行一次大的调整,并提出了明确要求。《纲要》正是新开设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必修课之一。按照中宣部、教育部的部署,本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叙述和分析,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纲要》把“两个了解”、“三个选择”的基本要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贯穿始终。

当代大学生是《纲要》的主要阅读者和讲授对象,分析他们的特点,同样非常重要。大学生虽然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已经学习过中国近现代历史,对基本的史实、重要的事件有初步的了解,但他们对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主要经验把握尚不准确,加之阅历浅、实践经验少、是非分辨力弱,对“三个选择”的必要性和正确性缺乏深刻的理解。因此,《纲要》在内容上尽量减少与中学教材的重复,在深度上相应提高,既弥补大学生对近现代史把握上存在的不足,又使他们能够对原来所学知识在理论上得到升华。

正是吃透了这两头,《纲要》才有了准确的定位,合理的架构,紧紧围绕“两个了解”、“三个选择”,深化认识,解析难点,成为一部具有较强时代精神、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历史教科书。

明理解惑  凸显教育功能

《纲要》编写组以科学历史观为指导,直面“80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既在写作中突出主题,把握主线,又注重引导他们认清主流,强化主旨,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史明理,解惑释疑,迈开健康成长的人生步伐。

教材从叙述中国近现代史进程入手,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揭示近现代中国的发展规律。尤其是通过展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中国特色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的过程,着重论述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成果,体现了历史发展与科学规律的统一。

针对当代大学生所关心的热点和存在的诸多困惑,教材有的放矢,力求作出深入浅出的解答,澄清他们的模糊认识和错误观点。比如,有人说香港如不割给英国就不会有今天的香港,上海如没有租界就不会有繁荣的上海,东北如不被日本人占领也不会有后来的重工业基地等,类似这些观点对缺乏亲身经历的青年一代很有迷惑性。为此,《纲要》把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和文化渗透集中起来论述,使大学生对历史的真实情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且透过表面现象,认清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自觉抵制和批驳错误观点。《纲要》还专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节,把科学发展观等党的创新理论列入其中,一直贯通到2006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这些内容使《纲要》充满时代感和现实指导性。

“三个选择”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只有厘清历史发展的脉络,回答当代大学生存在的疑惑,才能真正确立起来。《纲要》在专题设置方面独具匠心,从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到为新中国而奋斗,最后是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样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认识就清楚得多。年轻人由于对旧中国的实际状况、对革命和建设的曲折探索过程理解得不深刻,容易产生模糊认识,比如对1949年以后的历史,有人认为无非就是一个政治运动接着一个政治运动,整了一批人又整一批人。《纲要》突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建设一个新国家和新社会这条主线,使人看清历史发展的主流,避免在认识上产生本末倒置。对“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问题,教材没有回避,而是把它们放在社会主义探索的大背景下作全面深刻的分析,认为这是前进道路上所犯的错误,同时也指出这些错误留给我们的教训。通过准确科学的客观分析,使当代大学生理解探索的曲折和艰辛,从中国的昨天看到今天,从今天展望明天,认清主流,增强信心。

精心谋划  着力体系创新

《纲要》作者立足高远,锐意创新,使这部教材别具一格,不是中国革命史与中共党史的延伸和相加,而是构建出一个新的课程体系。教材将中国近现代史分作相互衔接的三个阶段,分设上、中、下三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为上编,从五四运动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为中编,并将以上两个阶段界定为中国近代史;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设为下编,是中国的现代史。这种断限,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中国近现代史的分期概念,促进史学界的共识大有好处,而且对于深刻认识中国近代、现代的社会性质也是非常必要的。

《纲要》在结构上采取综合论述和专题讲解相结合的写法,综述提纲挈领,专题适度展开。每编综述分别讲述各个时期社会经济状况、政治形势、阶级关系,面临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历史的基本轮廓等,帮助大学生了解该时期中国的基本国情;每编又下设若干专题,加深大学生对有关重大历史问题、重要历史经验的理解。这种编写体例类似于纪事本末体,脉络清晰,详略得当,既避免与中学历史教材和历史专业的本科教材相重复,又使写作体例新颖别致,增强宏观把握和理论分析。

教材是教和学两个方面的基本依据,在写好的基础上,还要下功夫讲好、读好、用好。要真正实现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明显改善的目标,尚须有关部门、高校师生以及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尤其是高校教师任重道远。一本具有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的优秀教材,在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同时,还应该成为影视、布展、文学艺术作品的重要参照系,使教材的社会功能得到拓展,这是我们更高的期望。

(作者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史学教材编写课题组主要成员、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教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