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蓝色之光照亮广西新农村

2007-05-2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靳芳卉 本报记者刘昆 我有话说

沙显南轻轻一拔打火器,透明的蓝色火焰便迫不急待地冲将出来,火舌在空气中欢快地跳跃,发出嘶嘶的声音。他把刚刚洗净的糯玉米放进锅里,不多时,便飘出香味来。这是广西北流市隆盛镇中和村,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准备晚饭的情景,所使用的燃料,就是沼气。采访回来,记者深感,沼气燃烧发出的这种蓝色光亮,对于新农

村建设具有特别的意义。

山川变绿了

上世纪下半叶,祖祖辈辈靠烧柴过日子的广西农民普遍感觉到,砍柴要越走越远了。在当时,广西森林资源消耗量,光“烧柴”就占了一半!年年造林不见林,封山也封不了,到80年代,森林覆盖率只有两成。

林木越来越少,以后烧什么?“恭城模式”是一个探索。

地处桂东北山区的恭城瑶族自治县,由于森林大量被砍伐,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环境恶化。1983年冬,恭城县委县政府开始抓沼气建设,同时开展沼渣沼液的综合利用。

一户农家建一个沼气池,猪粪入池发酵沼气,沼气用于炊事和照明,而经微生物作用后源源生成的沼液和沼渣,则是一种非常优质的生态有机肥。如此“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生态效益十分可观:一个8立方米的沼气池可满足4~5口人炊事用火和照明需要,每年可节约薪柴2吨,相当于保护2.5亩森林资源。到2004年底,全县6.13万户农民有5.51万户建有沼气池,沼气入户率达88%,成为全国沼气入户第一县;森林覆盖率从1987年的47%上升到现在的77%,成为“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

“恭城模式”在广西迅速推广。1999年起,全区沼气池每年以平均新建30多万座的数量猛增,到2006年底沼气池总量达到293万座,超过1/3的农户用上了沼气。从1990年到2005年,森林覆盖率翻了一番,攀升到52.71%!

对比20余年广西沼气池发展与森林覆盖率变化两条曲线,情况一目了然:沼气池增加越快,森林覆盖率也提高得越快。

生产发展了

先行发展沼气的恭城农民,最先尝到“沼果”甜头:他们用沼液沼渣大种水果,无公害水果面积占全区一半以上。“恭城果”成了招牌,品质、外观、味道也都特别好。以“猪―沼―果”为发端,恭城开了以沼池为纽带的循环农业之先河。

“猪―沼―稻”、“猪―沼―菜”、“猪―沼―蔗”……因地制宜探索出来。这些模式的共同点是:“养殖―沼池―种植”三位一体,种养业就地实现生态循环。

食用菌生产早有基础的横县,沼气也发展起来后,把沼渣拌进基料、用沼液喷淋培育食用菌,最后才将用过的基料肥田,创造性地增加了一环产业,使生态循环链延长为:“养殖―沼池―育菇―种植”。

就这样,以沼气池为中介,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生态原理,在八桂农村演化出五光十色的循环种养业。

据调查,农户建一座8立方米沼气池,成本约为1520元;而每年节省薪柴、化肥、农药、电费等开支,和沼液沼渣这种“生态肥”给农作物带来的增收,共计可达1550元,效益十分明显:一年便可收回投资。

小小沼气池,“化腐朽为神奇”,得益于它而人均收入超过5000元的村子比比皆是,不少人家自己盖起了别墅,开上了轿车,在郁郁葱葱的果园中进进出出,形成一道“房在果林中,人在自然中”的亮丽风景线。

村容整洁了

记者眼中的中和村,绿树成荫,鲜花似锦,干净平坦的水泥路直通每一户家门,整洁明亮的楼房错落有致,房前屋后都有果树环绕,清澈的溪水从家门口缓缓流过……这样的景象,记者在广西农村随处可见。

建成沼气池后,人畜粪便入沼气池发酵,病菌和虫卵基本被杀死,过去那种“猪牛粪水遍地流,厕所臭气满村头”的情况一去不复返了。

从一户一池到集中供气,村容村貌又是一个大变化。

在村民蔡乃兴家里,有记者问:“阿伯,厕所在哪?”阿伯往屋里的尽头一指,说:“卫生间在里面。”“卫生间”三个字脱口而出。他介绍说,早些年屯里单家独户使用的沼气池集中建在村子的两头,虽然人畜分开干净很多,但是上厕所不方便。现在集中供气,卫生间建在了家里,更方便也更干净。他还告诉记者,村里正在建或者刚建好的新房都已经在卫生间设计好了通风口,他们要像城里人一样在卫生间装上排风扇。

记者参观了武鸣县府城镇东江村公背屯陆朝明家的厨房,只见干净的磁砖洁白无瑕,碗筷等餐具整齐有序地摆放在橱柜内,冰箱、消毒柜、油烟机等设施一应俱全,过去常见的蚊虫已没了踪影。

乡风文明了

“以前一星期砍一次柴都不够用,自从建了沼气池,我十多年没上山了,”在恭城瑶族自治县观音乡杨梅垒村,村民李樟保伸出了自己的双手,“看看我这双手,现在也像城里人一样细白了。”

环境改善了,时间也富余了。农忙之余,农民们用更多的时间进行各种文体活动:各村的文化站经常灯火通明,科学知识讲座场场爆满,村口的戏台隔三差五就有表演,有的村甚至自建了体育馆、游泳池、养老院,许多村庄晚上夜不闭户。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有的村还利用沼气协会加强对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教育,封建迷信思想渐渐被打破,相信科学的人越来越多。在2005年全国文明城市(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评选中,全区有10个村荣获全国文明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其中就有6个是“152工程”中的沼气生态家园示范村。

通过沼气生态家园的建设,现在这里的村民更有节能意识,同时也更有科技和市场意识。一位村民告诉记者,旧房在原址上建,不占用耕地,加上利用沼渣沼液给农作物施肥防病虫害,种出来的农产品还都是“绿色食品”,非常好卖,何乐而不为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