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江苏:让文化发展成果普惠于民

2007-05-2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郑晋鸣 通讯员董迅石 我有话说

“让文化发展成果普惠于民”。这是江苏大力发展文化的最终落脚点。10多年前,江苏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建设文化大省的目标。如今,富裕起来的江苏人发现,鼓起来的腰包里竟然有很大一部分是文化的功劳。于是,江苏人坐在“读书主题公园”里,静静思量:原来读书也能富起来。

在江苏人“爱读书”的背后,正是“用文化引

领生活”理念的凸显。近年来,江苏着力提升先进文化的引领能力、服务能力、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经过量的积累,先进文化在江苏从服务到参与、从精英到大众、从为民到惠民,逐步实现了质的飞跃。

普及:从服务到参与

在江苏,“文化下乡”正逐步从小群体性的服务与“赠送”转变为全民性的参与和创造;一种“文化联动”的形式使众多百姓都参与了进来。

据吴江市一位领导介绍,“文化联动”首先是十镇联动,吴江市的10个镇各自排演一台节目,演员是当地农民和外来打工者,用小品、戏曲、歌舞等形式表现他们自己的生活。这台节目先在本镇演出,然后在其他各镇巡演。江苏其他县市的节目也相继来到吴江搭台表演,而吴江又在十镇联动中选出优秀的节目回访。“2005年,我们共举办了21场广场演出,‘文化联动’的快乐情绪传遍了全市的每一个镇。每年参加演出的群众达2000人次,全市上演的节目300余个,观众达20余万人次。”一位负责人骄傲地说。

“以前送戏下乡,大家看完就散了,有的因为听不懂普通话,只是图个热闹。现在从当地发掘各有特色的戏剧,全是本地方言,想看的时候就给我们来一场,大家参与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在被誉为“全国小戏之乡”的盐城,一位村支书这样告诉记者。

在苏北各县采访,记者发现各地都基本实现了“县有两馆(图书馆、博物馆)、乡有一站(文化站)、村有一室(文化室)”,大部分行政村基本实现了有线电视“村村通”。

保护:从精英到大众

江苏历史悠久,多样性文化资源丰厚,文化保护已成为江苏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政府决策的透明化和老百姓主人翁意识的增强,近年来,对文化的保护逐步从精英走向了大众。

2001年,位于古城南京东郊紫金山上的“观景台”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该“观景台”还未完全竣工就因破坏紫金山景观而遭到了南京市民的强烈反对。面对各方反对意见,南京市最终决定拆除“观景台”。对文化保护意识的增强使得普通百姓逐渐从幕后走向前台。

在官方和民间各种力量的推动下,2006年9月27日,江苏在全国率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正式颁布,标志着江苏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作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综合试点城市,苏州市对彰显历史文化名城形象的吴侬软语、昆曲、评弹、桃花坞木版年画、苏绣等民间文化进行综合和全方位的抢救保护。无锡市建了吴文化公园,将吴地形成的有关建筑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集于一园,整体展示和保护。而南京云锦、秦淮灯彩、无锡泥人、宜兴紫砂茶壶等都逐步建起了产业文化生态开发区,每一个这样的开发区,都保护了大量的相关民间文化。同时,建立特色文化生态保护苑,形成一乡一品、一地一特色是江苏文化保护的又一探索。对凡列入省以上保护名录的特色文化,如昆曲、古琴、南京白局、扬州清曲、东台发绣等,都分别建立相应的生态保护苑,既原生态地保护这些特色文化的基因,又推动这些特色民间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发展。

发展:从为民到惠民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脉,是一个民族的精血,更是一个城市、地区发展的灵魂。当文化被呵护、传承,经济的发展也就注入了强劲的活力。”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孙志军说。从政府办文化、给人们送去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到民营企业争相投资文化产业、直接创造经济价值,江苏的文化发展从“为民”走向了“惠民”。

苏州刺绣、宜兴紫砂、南京云锦、东海水晶、澄泥石刻、无锡泥人等江苏的优秀品牌声誉卓著、驰名中外。以创意提升传统工艺品的品质成为新时期江苏工艺美术业追求的目标,江苏省工艺美术品的销售总额和市场潜力与日俱增。这些文化产业已成了当地的支柱产业,让老百姓的腰包鼓了起来。

从2005年开始,江苏文化产业发展的理念与重心发生了微妙变化,江苏各地更多以“创意产业”来支撑文化产业或文化产业中的某些领域,并着手规划和建设“创意产业园”,形成了一股发展创意产业的热潮。南京市计划到“十一五”末,软件产业规模总额达到800亿元,将南京打造为“中国软件名城”。无锡市提出了打造“最适宜创新创造的设计名城”的发展目标,并在江苏全省率先启动了无锡工业设计园。而在苏州市,投资文化产业的民营企业就有3000多家。

“这种理念和产业实体重心领域的变化有着深刻的意义,将有利于认识文化产业的核心理念――创造性及其核心产业,把握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系,”孙志军告诉记者,“由此发现更多产业发展的创新路径及其前景,从而找到一种可以把文化产业与更广泛的制造业联系起来的方式。”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