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观《恰同学少年》 探求学真谛

2007-05-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李玉兰 史楠 我有话说

    华北电力大学的师生观看《恰同学少年》后,在课上课下围绕“为什么上大学、应该如何求学”展开讨论。本报记者程伟光摄

5月28日下午,华北电力大学的多媒体演示教室里,正在播放这样一段

情节:清晨,庭院中一位少年长身而立,抑扬顿挫地朗诵道:“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随着激昂的语调,更多少年从庭院的四处聚结而来,他们齐声朗诵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之声,响遏流云。

在同学们观看得入神之时,指导教师的声音传来:“同学们,朗诵者是毛泽东,后面相继加入的人中还有蔡和森、萧三。”

这是华北电力大学数理系“观《恰同学少年》,循伟人足迹,探求学真谛”加强学风建设主题教育活动的一个场景。与平常的主题教育活动不同的是,组织者选取了当下颇受好评的“红色青春励志偶像剧”《恰同学少年》中的部分片段,做成短片当堂播放,将主题活动变成了“公开课”的形式,引发学生深入讨论“为什么上大学、应该如何求学”。

第一次上课并不成功

这堂课的设计者和主讲者是数理系党总支副书记赵治。“我们去年年底就在策划搞学风建设方面的主题活动,但一直没有找到一个好的抓手。”赵治说,这个问题让他感到很棘手,“因为现在的学生不会接受简单枯燥的说教,如果你讲得不好,他们不光不会接受,甚至会直接让你下来,自己上去讲。”

“后来我们找到了《恰同学少年》这样一部电视剧。说老实话,能找到一个内容好、让学生接受的载体,实在不容易。”华北电力大学学生工作部部长汪庆华说,“我们想充分利用文艺作品的价值,来达到教育目的,同时也想尝试改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和形式。”

赵治认为,《恰同学少年》这部作品讲述了上个世纪初毛泽东等伟人们的校园生活,主人公和现在大学生们的年龄相仿,剧中的许多学习生活片断,也与现今同学们的日常生活相差无几,比如对待作弊、对待求知、对待师长等等,同时还表现出了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在求学时志存高远、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策划这个学风主题活动的老师们集中选取了电视剧中上课、征友、求学等几个片断,做成视频剪辑,尝试着带上课堂,跟同学们一起讨论。

赵治清楚地记得,4月16日给同学们第一次上这堂“课”的时候,教室里坐了数理系本科四个年级的70多位学生党员和积极分子。

“那堂课整整上了三个小时,同学们反响很强烈。”

赵治设计的第一个讨论专题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读书”,这也是他在这次主题活动中向同学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

为何求学,这个原本简单的问题在这堂课上却有了很多答案,学生们把更多的目光投向就业、考研或出国。

赵治自己觉得,他的第一次课上得很不成功。“剧中的伟人在青年时代昂扬奋进富于朝气,同学们看了之后虽然很受触动,可一旦离开电视剧,谈及自己为何求学时,却都直言不讳地说‘我们求学就是为了将来有个好工作、好前途’,说得理直气壮,我反而觉得没有什么理由来评判。”

“感觉伟人们报效祖国是因为他们处于那个时代,虽然我们看了之后热血澎湃,但始终觉得离我们太远了。”数理系大四学生唐凤说。

“家长把孩子送到大学,是为了什么?说实话,不就是为了孩子更好地发展吗?大学能不关注家长和孩子的需要吗?不可能。大学生们首先考虑就业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华北电力大学党委书记吴志功说。

应立足现实志存高远

不过这堂课还是开了个好头,下课后,从电视剧引发的对现实的讨论让大家的情绪非常高涨,不少同学看完后直接向老师借《恰同学少年》的光盘回去继续看。

在校党委副书记郝英杰的指导下,赵治和汪庆华以及学生工作部的副部长柴大鹏等人一起商量不断想办法,力求在伟人的表率作用和同学们的现实生活中找到一个契合点。于是有了第二课、第三课……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与《恰同学少年》的精彩情节环环相扣,同学们围绕着“为什么上大学、应该如何求学”这个主题,开展了“我们应该确立什么样的价值观”、“我们应该营造什么样的课堂氛围”、“如何正确认识作弊”、“如何面对困难”等讨论……不断的讨论让老师和同学们有了共同的话题与感悟。

“连续讲了几次下来,我们和学生们都在思考,不断探索,最后想到了一点:学生们追求个人价值并没有错,但是在追求个人价值的同时,完全可以通过爱岗敬业,教育学生们以岗位报国,求得我们这个时代的核心价值,解决学生们求学的源动力问题。”赵治说。同时,他们还把华北电力大学毕业的优秀人才的成长经历一并推介给学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身边就有这样值得学习的榜样,认识到把自己的发展捆绑在时代发展的战车上,才能充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加这个主题活动后,感觉收获很大。伟人当年上课时很有激情,我们好像是带着玩的想法来学习的,能学到很好,学不到好像也无所谓。以后要改变自己的这种状态,目标明确,积极思考,比如珍惜课堂上每一次发言的机会,珍惜自己的大学时光。”一位同学在课后的追踪调查问卷上这样写道。

“看着青年时代的伟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再想想我们之前学长们为祖国奉献求得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我们觉得立足岗位、爱岗敬业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崇高精神。”唐凤说。

“只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已经考上研究生的大四学生麻妮娜说,“找一份好工作与自己的抱负和社会价值的实现并不矛盾。”现在,这些高年级的学生正同老师们一道,以自己的学习经历帮助低年级学生走出困惑。

“我今年考取了上海交大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研究生,还想再学一下农业经济学,准备将来报效家乡。”来自安徽农村的大四学生张滋润说。

“华北电力大学有着非常优良的校风,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便成立了自律会等,通过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实现自我发展。”郝英杰说,现在,经过这场讨论,学生党员的带头作用已经非常明显。

“其实我们有很多宝贵的教育资源可以利用,比如老一代革命家们的光荣革命传统。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有效整合和利用这些资源去教育学生。”吴志功说。

让名师当班主任是关键

“现在看来,有些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其实是因为他并不知道该干什么,处于迷茫的状态中。”吴志功说。从结果上看,找到方向却找不到实现的办法,和找不到方向并没有很大的差异。

毛泽东的老师杨昌济曾手书“欲栽大木拄长天”。几十年后,解决学生动力不足依然可以借助我们的老师们。“我认为,解决学生学习源动力的问题,关键是老师。”吴志功说。华北电力大学正在推广副教授以上的“名师”去当各个年级学生的班主任,大力推广“名师”上本科讲台,从新生入校开始就培养学生的爱国、爱校、爱专业理念。据统计,目前各个院系的名师担任班主任的比例已经超过50%,连副校长也当起了班主任。

名师当班主任无疑大大增加了老师们的工作量,但是这个代价是值得的。“高校本来就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名师们既可以指导学生们学习专业知识,又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引导他们在社会中寻找到自己的价值。”吴志功说,“现代教育的基本规律就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如果离开了这个规律,老师的课和社会实际脱节了的话,学生肯定没有动力。我们认为,只有掌握社会脉络的名师才能给学生们推介学科发展的最前沿知识,同时也能指出专业的就业前景,把社会需要、学科优势和人才培养有机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帮助学生克服源动力问题。”

“名师当班主任不仅仅能够引导学生解决为何求学的困惑,还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在求学过程中解决各种困难。对于怎样求学,学生们也有了领路人。”吴志功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