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网络传播下的大学精神培育

2007-05-3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莉 马启明 我有话说

随着人类进入信息社会,网络传播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着社会各个领域。现在互联网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和领域,高等学校受其影响更加明显。

大学精神是有关大学发展的价值取向及其在大学设置与运行中的体现,是大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体现于大学师生的一种高尚境界。也就是说,大学精神是全体师生情操、

行为、理念、价值和道德水平的衡量标志。大学精神在大学的发展过程中所培育形成的自由、独立、人文、科学、创新和批判等精神,推动着大学品牌的形成、拔尖人才的培养、科学与人文的交融和民主管理的施行。

随着网络传播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正在改变着大学师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心理发展乃至生活方式等,从而也给大学精神的培育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网络传播有利于大学形成自由而兼容的文化精神。网络空间的自由性是推进人类自由和民主进程的加速器,更为大学师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互联网允许各种规模和各种类型的局域网采用各自的协议和设计各自的用户环境,只要在接入网络时采用TCP/IP协议,即可成为互联网的构成部分,这从技术上决定了网络的兼容共存原则,体现了网络的包容性和宽容性。技术层面的兼容性又保证了文化形态的兼容性,如对不同的个人观点和个人选择的兼容,对不同种族和国家、不同文化和语言的兼容,对不同媒介的兼容等。

网络传播有利于大学形成开放性的文化氛围。互联网遵循“你有我才有,你有我更有”的信息共享原则,以此来实现信息开放,实现知识增长。尽管在网络社会中,由于知识和信息都具有资产属性,这使得许多专业化有效信息和知识成为网上不同组织和个人争取和积累的对象,而且网络知识产权也的确需要保护,但是,网络时代的特点决定了要对信息和知识实行封闭和垄断几乎是不可能的。网络技术的开放品性决定这种文化的开放氛围,网络文化的开放和共享不仅包括了网站、图书馆、学术文献等信息资源的开放和共享,还包括所有人的智慧的开放和共享,只要进入网络世界,就进入了信息共享的海洋,也就进入了人类智慧的海洋。这就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信息化的流动与加工,推动知识的创造,开辟新的知识产业增长点。并且,开放的文化氛围还将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开放意识和世界胸怀。

网络传播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的独立与平等意识。在现实育人环境中,传播权与话语权掌握在教育者手中,教育者可以凭借自己的权威身份、教育工具甚至年龄优势,对教育对象、方式、内容载体、时机、情境等实施有效控制。但在网络传播中,信息传播方式是即时、交互、隐匿、开放的,网络用户的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受教育者的学生身份与教育者的权威、师长等身份同时被消解,人人只有一个共同身份――网民。网络以无中心的平行性、散发性网络构架,实现网民之间交流平等、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平等、授众与受众之间地位平等,让大学生从对权威的盲从中走出来,甚至随时都可以对权威表示质疑和批判。信息网络的自组、自治的模式,将有利于打破依赖型价值观,培育独立与平等的价值观。

网络传播对大学精神培育也带来一些不利影响。主要指过度沉迷于网络浏览、网络游戏或热衷于通过网络建立人际关系,并对成瘾者产生消极后果的一种行为。长时间迷恋网络,导致浪费时间、精力,荒废学业,阻碍智力的发展。此外,在网络空间里一切比现实自由、有趣,可以任意挥洒自己的才情,而对现实世界不再关心。长时间沉迷网络,会失去对周围现实环境的积极参与与感受,容易导致孤僻、冷漠、缺乏责任感、不合群等不良人格的产生。

不断丰富网络传播的新形式和新内涵。大学是人类文化、知识传承和发展的基地,建设信息化、数字化校园是大学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精神培育迎接信息时代挑战必然选择。大学精神的培育要根据网络传播的特点,不断丰富网络传播的新形式和新内涵。一是要大力提高大学网络基础设施水平。二是要加大软件开发的力度,加强校园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大力开发具有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娱乐性的中文宣传教育软件,打破西方文化特别是英语文化在网络世界一统天下的局面,让中国优秀的文化信息资源在整个互联网上产生重要影响。三是加强大学校园网站建设。建设优秀的校园网站以满足广大师生的需要,使网络真正融入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起到凝聚人心、潜移默化、传播文明的作用。

善于“扬长避短”。网络是天生的“自由派”、“民主派”和“平等派”。大学精神的培育要利用网络的自由性、民主性、平等性、开放性、创造性以及个性化等特征,塑造师生的自由、民主、开放的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同时,要利用网络“自由空间”的特征加强大学生自主性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培养大学生在道德上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和义务意识,从而提升其道德品质。与此同时,要克服网络传播带来的消极影响,还得建构批判和反思性的文化,彻底摆脱科技理性和物质主义支配下的纯功利观,从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人文关照,创造以人为本的数字化生存新时代,防止网络文化导致的异化现象,如网络沉迷、网络沉溺、“数码焦虑”等。

加强“依法治网”和“以德治网”。一是要加强网络的法规建设和依法管理。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结合教育教学特点和大学生自身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网络管理规章制度。二是大力开展网络文明工程的建设,把网络道德教育与网络法规教育结合起来。对大学生来说,特别是要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建立网络道德规范,养成个人网络道德的高度自律,使上网者的自由与自律相互统一,责任与道义相互和谐,最终保障大学精神的培育在它律与自律的环境中良性运行发展。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大学网络工作队伍。建设一支强有力的网络工作队伍,是网络时代大学精神培育向深层发展、向高品位发展的重要保障。这支队伍应该包括网络技术专家、网络教育专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宣传思想工作者以及人文方面的学者、专家等等。这样一支队伍,既有专家教授及时传播学科前沿信息,又有校院领导实时进行正确舆论导引;既有职能部门对管理规章制度、政策及执行过程情况的解释处理,又有学者、骨干教师的答疑解惑等等。其中,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尤为重要,加强对领导干部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网络技术培训,培养他们的信息意识、网络管理能力、网络文化意识等是培育大学精神的当务之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