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到基层不再是口号

2007-06-0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汪大勇 通讯员 胥丹丹 我有话说

“签了吗?”“还没呢,再等等……”

6月,这样的对白在大学校园里随处可闻,也许这是就业高峰年的常态。教育部有关负责同志告诉记者,2007年全

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创纪录的495万人,比2006年净增82万人。而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率一直徘徊在70%左右,往届毕业生至少还有上百万没有落实工作。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就业难”困扰下的数百万大学毕业生正徘徊在选择之中,包括去不去基层。

到基层工作 有喜也有忧

“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纯粹。这种生活,就是志愿服务西部的生活……”打开“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之家网”,激荡人心的《志愿者之歌》萦绕耳畔。

截至目前,由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组织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报名大学生志愿者已经突破6万。“到基层去”,不再是一句口号,它正成为越来越多大学毕业生的现实选择。2007年,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网上报名人数已超过1万名;仅北京市,就有超过2万名大学毕业生报名应聘大学生村官。

“当今制约农村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不是资金,而是人才。聘用大学生助理是一个开拓性的尝试。”北京一位村支书说。

今年1月,在北京市平谷区马坊镇当了大半年“村官”的大学生王丽娜回到母校北京联合大学。在体育场旁边,她带来的60多盒草莓在10分钟内被抢购一空。以这种方式,她向学校展示了自己当村官的不凡业绩。王丽娜自豪地说:“这些草莓是我们村民自产的,在学校试销后将向市里的超市推销。”

越来越多的“草莓村官”对大学生们起到了强烈的示范作用。“目前农村干部队伍老龄化现象严重,知识水平偏低,十分需要大学生加入。并且,由于国家现行政策的倾向,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正把农村作为施展才华的舞台。在基层生活过,才能更好地认识社会、把握自我。如果有机会,我会选择去基层挂职锻炼。”北京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雷博说。

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卢雍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西部计划为西部基层输送了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专门人才,满足了基层人民生产生活的切实需要,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志愿者开展的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带来的现代理念和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也深深地感染和影响着西部基层干部群众,营造了互爱互助的和谐氛围。”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6年10月底,近四成2006年服务期满的志愿者已在西部实现就业,近六成期满志愿者返回东中部地区就业,返回东中部地区就业的期满志愿者就业率达53%。西部计划,已经成为培养造就优秀青年人才的示范工程。

对于大学生来说,“多年的高校学习之后,到基层经受艰苦,磨炼意志、增长才干,这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基层就业,是一个很好的去向。”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毕业生就业处处长荆德刚说。

尽管如此,下基层对一些大学生来说还存在一些困难。“在这儿,我们首先要面对的是基层复杂的人际关系。作为外来者,融入基层需要很多方面的努力,社会交往能力往往要比专业知识重要得多。而且这里信息仍然相对闭塞,方圆几公里,只有镇上才能买到想看的报纸。我们的工作成果尚没有科学的标准考核,能力也不能得到充分发挥。我准备考研,或者考公务员。”有这样想法的大学生村官、志愿者为数不少。

有专家据此指出,在大学生来到基层后,相应配套的管理机制和运行体系是否完善,有没有比较完善和可操作性强的制度安排,是否能为毕业生提供有吸引力的发展前景成为基层能否留住毕业生的决定性因素。

观念转变易 选择转变难

到基层就业的系列政策正在吸引更多人的目光,但对400多万毕业生这个群体而言,真要去基层还得思虑再三。

有统计显示,我国大学生就业预期收入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之间存在明显差距。应届大学毕业生收入预期高估幅度达40%左右,远远高于美国和欧洲等国家10%左右。大学生多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也是就业难的主要原因。难怪有人讲:“与其说大学生难就业,不如说就业难如愿。”

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校扩招,招生数以20%的幅度增长,到目前毛入学率已达21%,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步迈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专家认为,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是化解就业难题的一方良药。“我们不能由大众化的门进入了大学,却要求以精英化进入就业领域。”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说。

可学生们并不都这么想。“我要考公务员或去外企。”北京大学2007届硕士毕业生小王斩钉截铁地说。

“第一份工作,一定要去大企业。最好是世界500强。”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大四学生曾扬毫不犹豫。

“公务员、大型国企、外企、民企”这样的优先顺序在各高校的网络求职版上都受到大力推崇。“金银财保”(金融、银行、财政、保险)行业也非常“吃香”。

“这并非是简单的转变观念的问题。比如我们首选大企业而不是小企业,最看重的并不是薪金待遇、工作环境等方面的差别。事实上,大企业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对我们职业化的塑造非常关键。周围高手如云,就可以有更多机会接触到业界前辈,有更多学习的机会,从而尽快提升自己。小企业在管理等方面可能不很规范,也可能没有条件提供相关培训,这对毕业生以后若干年的职业发展影响很大。”曾扬说。

“我想过到基层,比如去应聘‘村官’。但考虑再三,还是放弃了。我认为对本科生来说,去基层工作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对很多研究生来说,培养方向与基层的具体工作并不相关。选择去基层,就等于放弃了自己的学业积累,完全不能学以致用。”学国际政治的小王告诉我们。

“举例来说,在西部基层工作一年和在香港工作一年之后,人的视野差别是很大的。环境塑造人,初出校园,我相信一个相对成熟的职业环境更重要。”中国传媒大学学生小杨这样说。

“高等教育越来越大众化,但是培养大学生的成本没有大众化。特别是在中西部农村地区,一家人含辛茹苦、省吃俭用,一年下来,还攒不够孩子在大学的学费。这甚至是普遍现象。而现在对每个家庭来说,大学生依然是精英。许多大学生毕业后需要还学费、生活费贷款,还肩负着改善全家生活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和家长对大学生就业期望值比较高,无可厚非。而在现阶段,大部分基层工作并不能满足这部分学生的需求。”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生小周表达了大多数毕业生的担忧。

解决这一问题的着眼点显然是更完善的制度保障和更合理的政策引导。“国家和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提高基层毕业生的待遇问题,例如北京市为大学生村官提供的待遇就是非常有竞争力的。”大学生村官廖贵云说,“并且,政府还针对基层工作者的发展前景,提出了多项优惠政策和福利保障措施,如考研加分,考公务员优先录取等。”

“从今年起教育部直属六所师范大学免费培养教师定向去农村服务,师范生免费教育是解决农村师资问题的一个好办法。以后也可以用这个办法为农村培养医生等人才。”东北师范大学教授杨兆山说。

与此同时,继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之后,国家也加大了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力度,采取多方措施,建立健全了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从制度上保障普通家庭、困难家庭学生顺利求学,走上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工作岗位。

照片说明:在山东省聊城市举办的大中专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上,东昌府区侯营镇田庄村招聘村委副书记、副村长吸引了大学毕业生们好奇的目光。照片来源:中国兴农网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