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落实素质教育:体制保障是关键

2007-06-0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练玉春 我有话说

●实际效果差强人意
●制度障碍已成症结
●探索教育体制创新
●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推行多年,在素质理念深入人心的同时,其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所取得的成果却每有争议。日前,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的“素质教育体

制创新学术研讨会”上,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体制性障碍及对策研究”课题组的学者们一致呼吁:素质教育急需体制创新,体制创新是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素质教育实际效果难以令人满意

素质教育从提出到全面推进,已历经20余年。自1985年至今,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目前,实施素质教育已作为我国的一项战略决策,进入了“国家推进、重点突破、全面展开”的进程之中。

专家们认为,尽管人们已逐步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也在不断探索之中,但实际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中央教科所教育理论部主任方晓东研究员认为: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素质教育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传统教育观念仍需转变;第二,高等教育规模扩大,质量尚待提高;第三,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突出问题还需解决;第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重要进展,但课程计划亟待落实;第五,招生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逐步推进,升学竞争压力却居高不下。

她分析认为:目前的教育现状,远远背离了我们确立的素质教育目标。这种背离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学生的发展性不足。我国的教育从小学到大学基本上都是一种以考试为导向的教育。这种教育只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立足课堂学习,而学生的道德发展、身心健康、创新能力等则没有应有的地位。即使是学习知识,我们的教育也不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而是由考试和升学的需要指导着整个学习进程。甚至出现了“考什么、教什么,不考就不教”的怪现象!

第二,学校过度关注“精英”的教育。在教学实践中,部分学校真正关心的是有升学希望的部分学生。为了保证这部分学生升学,学校被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出现问题后又把重点学校改称为“示范学校”。同时,在学校中,又或明或暗地把学生分为实验班的学生和非实验班的学生。示范校和实验班的学生享受着优质的教育资源,而其余学生却不能享受同等的待遇。

因此,我们至今仍不能说真正实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解决了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问题。

教育系统内外存在的体制性障碍是症结所在

素质教育在全国红红火火地推行多年,结果却不令人满意,原因何在?

“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体制性障碍及对策研究”课题组负责人、中央教科所的陈金芳博士认为:当前我国素质教育遭遇重重困难,根本原因就在于教育系统内外都存在尚未消除的体制性障碍。

陈金芳博士认为,教育系统内部的体制性障碍主要包括:素质教育的评价体制障碍,素质教育的管理体制障碍,国民教育体系与区域教育体系也存在障碍。同时,我国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不够健全的教育投资保障体制和社会用人制度是制约推进素质教育的主要的外部体制性障碍。这些教育系统内外的体制性障碍必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对教育产生深远影响和制约作用的外部体制对教育内部体制的制约作用恐怕更为显著。

对此,方晓东研究员表示赞同。她认为,教育工作者应当重点研究和解决教育系统内部的体制性障碍,如教育评价体系、中考和高考制度、新课程改革与现行考试内容与形式的配套问题、基础教育发展的不均衡问题、国民教育体系问题、教育督导制度、教师队伍的素质与结构问题等。

中央教科所的储朝晖研究员认为,现行教育管理体制,过分强调管理的统一性、内容的划一性、评价的单一性,严重窒息了教育创新的活力,束缚了师生及学校管理者创新精神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而官本位、行政强势及片面的教育政绩观更加重了原已存在的问题。学校管理目前存在四大弊端:封闭性,学校管理缺少一种开放机制;单主体,学校管理只看重校长与主要行政人员的作用,忽视或无视学生、教师、家长的主体作用;单向度,校长过度依赖“自上而下”的科层式管理,教师们往往处于听命执行的被动状态,缺乏创造的热情、动力和思路;上述三方面的原因,必然带来学校管理体制的第四个弊端――低效能。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梁宇学副校长则从中学管理者的角度提出,把问题落实到更加实际的操作层面。她认为:在影响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诸多体制性障碍中,以应试取向的评价对教师问责成为学校层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大障碍。而学校校长只不过是更高一层的被问责者。在这种形势下,“学校不得不带着镣铐跳舞”。而作为教学管理者,要面对现实挑战,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搞好素质教育,首先要解决教学管理方式问题,从创新教学管理方式入手,促进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生态小环境;其次是实现教师专业的自主发展,最终实现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探索教育体制创新,建立素质教育体制保障

对于问题的解决,学者们提出了一些对策与建议。

陈金芳博士认为:进行教育体制创新要有新视野和新思路。首先,要正确认识教育问题。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一些社会矛盾或教育的外部体制性障碍严重制约着教育系统内部问题(包括体制性障碍)的解决。所以,要消除教育系统内部的体制性障碍,就需要与消除教育的外部体制性障碍相配套,这样才更富有成效。其次,要寻找教育体制创新的突破口,所谓“突破口”,是指教育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影响全局、党和政府当前有能力解决的问题。第三,体制创新,制度先行。制度具有根本性和长远性的特点,体制性障碍一般是由制度滞后造成的。所以,要进行体制创新,制度创新是先导,要有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要最大限度地通过立法形式、用法制法规来规范有关行为和责任。第四,制度创新要有完善的政策支持系统。政策具有组织、指导和协调的作用,没有政策或政策不完善,就难以革新旧制度并形成科学合理的新制度,即使有科学合理的新制度,也难以有效地发挥其作用。

储朝晖研究员则强调,在教育管理中,保护学校权力和学生权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而学校以保障学生的基本权利为本,学校最基本、最主要的任务就是通过一切可能的形式满足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求。因此,他认为:师生是学校的主体,教育行政部门是教育的管理部门,他们应该共同享有学校的管理权,进行师生及行政部门共同赋权的学校管理;校本管理是人本理念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强调管理者要相信人、依靠人、重视人的发展,而学校是教学事权的中心,因此要实行校本管理,将重要的决策权从行政管理转向学校管理;让管理从少数人的事转变为大家有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和评议权的活动。扩大参与度,加深透明度,提高公信度,将封闭变为开放,将单主体变为多主体,将单向度变为多向度,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现更有效的监督,从而提高管理效能。

梁宇学副校长则从学校内部的教师成长层面对素质教育的基层体制抱有期望,她认为:依靠教学管理组织机制的创新,改进与完善教师教学观摩交流制度,将教学创新工作纳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积极建立宣传与表彰机制,策划开展校本教研活动,逐步从抓教师个体的教学创新活动,过渡到以某一教学主题来凝聚若干教师参与的学习型小团队,再通过多个小团队最终形成覆盖全校教师参与教学创新,可以最终实现教学工作的创造性,让教师体会到教学所具有的独特创新魅力,享受教学创新带来的职业乐趣,从而在学校范围内形成一种良性的教育生态小环境,使素质教育在这个小环境中得以实现,并逐步推行到更大的环境之中。

教育系统内外体制性障碍的形成,有着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要消除这些障碍不可能一蹴而就。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有所作为,而是必须有所作为,必须进行体制创新。只有进行体制创新,才能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