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物出版,五十年春秋绘锦绣

2007-06-1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嗣华 我有话说

文物出版社50年社址变迁

从最初寥寥数人的资料室,发展成为今天现代化的出版社,50年

来,文物出版社的发展,与新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相伴相生,也见证了半个世纪以来,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与现代出版事业的繁荣。

时代变迁:东四头条与沙滩红楼

文物出版社的前身是文化部文物局资料室,最初只有三人,除了收集和保存图书资料外,还编辑《文物参考资料》杂志和一些图书。随着文物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成立出版社提上了议事日程。1956年4月,文物出版社筹建,办公地点在东四头条。1957年1月正式建社,当年就出版了十几种图书。1958年10月,出版社迁到故宫紫禁城西北角楼下的“城隍庙”。

从建社到“文化大革命”前,十年中,文物出版社出版了《新中国的考古收获》、《故宫博物院藏瓷选集》、《中国建筑》以及各地博物馆藏品和绘画、书法选集和重要的文物展览图录等一批质量精美、有影响的图书。1963年冬,周恩来总理出访亚非欧十四个国家,曾经将《故宫博物院藏瓷选集》作为礼物馈赠各国元首。1963年12月,出版社社址由故宫西角楼城隍庙迁至沙滩汉花园12号(今五四大街29号)。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出版社出书业务大部分停止。1970年6月,出版社业务合并到人民美术出版社。

1972年1月,周恩来总理批准《文物》月刊复刊。这是在全国最早复刊的三个学术刊物之一。1973年1月,文物出版社重建,原合并到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出版业务回归。出版社复建后,由著名学者唐兰、商承祚、张政?、唐长孺、朱德熙、罗福颐、顾铁符、裘锡圭、孙贯文、李学勤等领衔,先后成立银雀山汉墓竹简、马王堆汉墓帛书、吐鲁番唐代文书整理小组,整理出版了一大批极具历史价值的重要出土文献。

1976地震,出版社迁出五四大街至故宫,直至1980年1月重新搬回沙滩红楼原址办公。在沙滩红楼办公的26年是文物出版社较快发展的一个时期,人员编制由建社初期的43人逐步扩充至150人,内设机构也增至17个部室,成为一家融图书、期刊、音像、文物复制于一体的全国著名出版机构。

2006年7月,在国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出版社由沙滩红楼迁至东直门内北小街2号楼办公,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办公楼,从而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书画鉴定专家启功先生、傅熹年先生在观看文物出版社复制的古代绘画作品。

文物为伴:从考古报告到学术精品

从考古发掘报告、文物藏品图录和古代建筑、出土文献资料、学术论著到历代书法、绘画、碑帖以及文物音像制品和文物复制品,文物出版社以其特色出版,在出版业中独树一帜。抢救和保护中国优秀文化遗产、展示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成为文物出版社的责任和宗旨。

随着新中国田野考古工作的全面展开,国内瞩目的重大考古成果层出不穷。文物出版社出版的许多极其重要的考古发掘报告,见证了新中国考古走过的发展历程。

从上世纪50年代出版的《白沙宋墓》、《南唐二陵》,到近年来陆续出版的《拜寺沟西夏方塔》、《潜山薛家岗》、《长沙马王堆二、三号汉墓(第一卷)》、《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全三卷)》、《秦始皇陵兵马俑坑》、《跨湖桥――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报告》、《集安高句丽王陵》、《宣化辽墓》、《前蜀王建墓发掘报告》、《盘龙城》、《郑州商城――1953~1985年考古发掘报告》、《芒砀山西汉梁国王陵》、《寺龙口越窑址》、《邓家湾――天门石家河考古报告之二》、《河姆渡》、《桂林甑皮岩》、《荆州天星观2号楚墓》、《瑶山――良渚遗址群考古报告之一》、《徐州北洞山西汉王墓》、《西安北周安伽墓》、《西汉礼制建筑遗址》、《凌家滩》、《澧县城头山》、《秦安大地湾》等,文物出版社已经出版各种考古发掘报告200多种。这些图书在积累文物考古资料、推动文物考古事业的发展方面,在促进中国物质文明史、自然科学史、美术史、历史学、古文字学以及许多其他学科研究的进步方面,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大量珍贵文物的陆续出土,文物考古学界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不断问世,文物出版社随之出版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学术水平的专题和综合性研究论著。比如《中国石窟寺研究》、《唐宋时期的雕版印刷》、《宿白先生八秩华诞纪念文集》、《中国建筑艺术史》、《傅熹年建筑史论文集》、《先秦两汉考古学论集》、《中国丝绸艺术史》、《中国北方草原古代金银器》、《胡汉之间――丝绸之路与西北历史考古》、《泥河湾》等,这些学术专著的作者都是国内一流的专家学者,无论是在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是对新资料的占有和使用,他们都走在了各自学科领域的研究前沿。这些高水平的学术专著或为各自研究领域的集大成之作,或填补了某一研究课题上的空白。

在古籍整理方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90年代,文物出版社将濒于失传的《乾隆版大藏经》重新刷印。该书共7240卷,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版刻图书。经版79000余块,是国家一级文物,可惜已残缺不全。文物出版社将原雕版进行整理,遍访全国名寺古刹,查找底本,补板刻字近全书三分之一,历时三年,使这部巨帙佛教重典完整地重现于世,被称为现代出版史上的壮举。此外,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常熟翁氏世藏古籍善本丛书》、《汉西岳华山庙碑(华阴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历代金石拓本菁华》、《郭店楚墓竹简》、《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嘉禾吏民田家?》、《银雀山汉墓竹简(壹)》、《吐鲁番出土文书(1-10)(释文本)》、《睡虎地秦墓竹简》、《吐鲁番出土文书(壹-肆)》均获得全国古籍整理图书奖。

实现文物考古图书系列化一直是文物出版社的努力方向。50年来,文物出版社出版和正在出版中的各类系列丛书共有数十套,其中重要的项目有《中国博物馆》14卷、《中国石窟》17卷、《中国书迹大观》7卷、《中国美术全集》(全60卷)中的16卷、《中国青铜器全集》16卷、《中国绘画全集》30卷、《中国古代书画图目》24卷、《中国古代地图集》3卷、《中国古代建筑》系列、《中国文物精华》系列、《中国重要考古发现》系列、《新中国出土墓志》系列,以及《历代碑帖法书选》(已出版百余种)、《中国人物画经典》系列、《考古新视野丛书》、《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学术丛书》、《文化百科丛书》、《中国文博名家画传》系列、《带你走进博物馆》系列等等。

 

1982年,香港著名学者饶宗颐先生到文物出版社交流访问。

图版双绝:融传统工艺与现代印制

传统印制工艺在图书中的完美体现,是文物出版社图书的一绝――珂罗版、彩铜版、雕版、石印等传统印制工艺在图书中均有体现。其中珂罗版宣纸本《中国版刻图录》、《毛主席诗词墨迹》、《鲁迅手稿全集》,彩铜版《故宫博物院藏瓷选集》、《两宋名画册》、《故宫博物院藏花鸟画选》、《上海博物馆藏瓷选集》以及《元刊梦溪笔谈》等,本身已成为难得的文物珍品。

50年来,文物出版社所出图书在科学性和原创性,资料的首次发表和翔实可信以及图版的高质量和编辑工作的严谨、规范等诸多方面,都为业界所公认,所出图书在国内外多次获奖,如《中国美术全集・玉器卷》1989年在德国莱比锡国际最佳图书展览会上荣获“造型优美、印制精良”奖。《中国文物精华》、《清代宫廷绘画》在印度举办的第五届世界印刷大会上荣获优秀印刷奖。中日合作出版的《中国博物馆》20世纪80年代获得日本文部省奖。在国内,文物出版社图书多次获得全国古籍图书奖、中国优秀美术图书奖。特别是1994年在首届国家图书奖评选中,文物出版社分别获国家荣誉奖、国家图书奖、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共七项大奖,为全国500余家出版社之首。2000年《中国建筑艺术史》获中国图书奖。2001年《唐宋时期的雕版印刷》获国家图书奖和全国古籍整理图书奖一等奖,《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获全国古籍整理图书奖二等奖,《中国古代书画图目》获国家图书荣誉奖。2002年《启功书画集》获国家图书奖。2003年《中国绘画全集》获全国优秀艺术图书一等奖、国家图书奖荣誉奖。2006年《壬寅消夏录》获全国古籍整理图书一等奖。

建社50年来,文物出版社累计出版不同档次、不同规格的图书5000余种,总印数超过2.2亿册,占全国文物考古图书发行总量的90%,证明了自己是中国文物考古出版事业的先行者和中坚力量。

《中国美术全集》获首届国家图书奖。

文物出版社出版的线装书。

《中国古代书画图目》

为了清查、整理我国古书画收藏的家底,上世纪50年代国家文物局成立“古代书画鉴定组”,由全国最具权威性的专家组成。鉴定组历时八载,行程万里,对25个省市区121个市县的208个文物收藏机构和部分私人藏品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鉴定、著录。规模之宏大,方法之科学合理,记录之周详,均属空前。1986年10月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书画图目》即是这项工程的成果。全书将入选的20117件,57000多幅图全部影印出来,编成23册。不少书画作品还附有历代名家题跋和钤印。在鉴定过程中,对少数作品的真伪看法,则一一标出各自的鉴定意见。该书不仅是研究中国古代书画艺术发展的重要资料,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园林、服饰、风俗、典章制度等也有参考价值,而且为全国的书画收藏留影建档,使其无可遁形,对今后的典藏、保护将起到极大的保障作用。

《中国绘画全集》

该书以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在全国巡回鉴定中遴选的绘画精品为基础,酌收大陆以外博物馆所藏的作品编辑而成。全书仅录以绢(含帛、绫)纸为质地的中国古代绘画作品,按中国的历史时代编排,各朝代中以作者的生存年代为序。凡属出土或敦煌藏经洞发现的作品,均置于传世作品之前。同一作者的作品,按自署的创作年代先后排列。无名款的作品,按时代风格排在各该朝代的后部,并依山水、人物、花鸟、杂画等不同题材编次,相同的题材的作品大略据风格的早晚为序。为便于分卷,同时代画家的前后编排次序略有调整。许多流传久远,宋元明清以来一向被称为真迹的著名绘画,尽量沿用原题原名。这是目前国内研究中国古代书画艺术发展最权威的读本。

《中国青铜器全集》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物中最为丰富多彩的品类之一。其萌生早在史前,经夏商周三代逐步发展而至极盛,对考古学、古文字学、历史学、科技史、美术史等多种学科的研究都有重大价值。在历史上,青铜器在很古的时代便被收藏珍视并得到研究,已出版的青铜器著录,种类难于确计,但一直没有系统完备的大型图录,特别是未能将几十年来考古发掘工作中出土的重要青铜器,有计划地整理和集中起来,这显然妨碍了有关研究的开展。

中国的大量古代青铜器,不仅对学术研究十分重要,在艺术鉴赏上也有其特殊的意义。可以说,几乎每一种青铜器都具有学术性与艺术性这样的双重价值。《中国青铜器全集》16卷,整套均用彩色精印,许多器物还有细部照片,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学术价值,值得珍藏。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