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蓝藻启示录

2007-06-1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张玉玲 我有话说

2007年6月3日,武汉汉江水面主航道上,大量的浮萍、水葫芦和其他水草从上游顺江而下,连绵不绝。周超摄

太湖蓝藻余波未平,巢湖蓝藻警钟

又响。今夏蓝藻不仅改变了湖泊的水质,带给城市用水的烦恼,更让人反思美丽的水乡为何风光不再,世代哺育人们的湖水为何难解近渴?

近水应解近渴

“汽车脏了,我们用水洗;马路脏了,我们用水洗;可是水脏了,我们用什么洗呢?”无锡的一条公益广告表露出水危机困扰下的人们对水污染的痛惜和对水资源的珍重。如果说“水质性缺水”是个令人费解的专业术语,“水乡缺水”也让人略感近水难解近渴,那么此次太湖蓝藻覆盖下的污水、自来水管道中流出的臭水、无锡热卖的纯净水,偌大的一个太湖竟然要从长江应急调水,这一切无不生动呈现出水乡近在眼前的饮水危机,让人深感水污染的严重性。

这场突如其来的水危机,其实是太湖污染持续加重的结果,属于典型的环境危机。清华大学环境系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博士认为,太湖蓝藻的暴发是中国河流、湖泊水污染的一个缩影,从我国湖泊环境特征看,人和自然的关系已经严重失衡,自然已经开始报复人类的过度使用。据国家环保局统计目前我国被污染的湖(库)高达72%,我国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十分惊人,2004年仅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其中,水污染的环境成本为2862.8亿元,占总成本的55.9%。

城市的近水要解近渴,满足市民的饮用和城市的发展,关键是近水必须干净清洁。有水却不能用,只能舍近求远,花钱调水,既增加了供水成本,又加剧水危机。据中国农业科学院资源区划所水专家姜文来研究员介绍,水体在被严重污染之前,水体是“活”的,具有充分的自净能力;而水被严重污染之后,水“死”了,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造成很大的损失,想要再恢复起来,花费的代价也是非常高昂的。如云南滇池,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暴发蓝藻,到现在也没有真正治理好。所以,要想尽办法将水污染消灭在“襁褓”之中,少污染或不污染。

城市应爱水之源

水是城市的生命线。水污染可以让水乡的城市居民喝不上水,那些缺水地区城市的饮水安全就更要警钟长鸣了。国家环保总局的调查显示,自2005年底以来,中国共发生140多起水污染事故。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和广东北江污染事件都严重威胁到城市饮用水,引起国家有关部门对城市供水安全的高度重视。为此,建设部和清华大学组织了全国六家自来水公司,共同开展“应对水源突发性污染事故的城市供水应急技术”研究,对水源水可能会发生的污染事故要采取应急的手段,在水源地被污染的情况下,尽早恢复供水。

姜文来博士介绍,水源污染一方面是通过人类饮用地表水和地下水,直接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另一方面是受污染的水通过食物链间接污染,即污水灌溉农田土壤,进而对生长的庄稼产生污染。如受镉污染的水体以灌溉水的形式把镉带入农田,污染土壤,进而污染谷物、水果、蔬菜等产品,最终影响人体健康。城市水源污染带来的另一个后果,就是在使城市水环境恶化的同时,加大了城市水厂的水处理难度。不仅使供水安全受到威胁,而且加大了制水成本,使用水户增加了额外的经济负担。

城市应爱水之源,高度重视城市供水安全,一方面要严格水污染控制的执法和水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如国家环保局把保障饮用水安全列为专项行动,要求所有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的排污口全部关闭。另一方面是改变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减少污染排放,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首都北京带头这样做了,密云县是北京主要水源区,为确保水库的水体达到国家标准,密云关闭了200多家有污染的工业企业,农业上尽可能减少化肥施用量。在保护密云水库洁净、确保水源安全的同时,密云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没有污染的高新技术工业,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经济之路。

发展应源远流长

尽管现在有人还在探讨蓝藻的发生究竟是天灾还是人祸,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随着太湖所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太湖受污染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太湖的治理速度赶不上污染的速度,以至于太湖营养越来越“富”,“生态欠账”太多,终于导致蓝藻暴发,惩罚了过度索取的人类。有人形象的说现在苏南是“腰包鼓了,楼房新了,但水黑了,病多了,心里害怕了。”业内人士认为,如不再痛定思痛,及时采取果断措施,改变经济增长模式,改变环境治理思路,今后类似恶性事件还会“层出不穷”。

发展要可持续,就要“量水而行”。

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只及世界的1/4左右,全国668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农村有2000多万人和数千万头牲畜吃水困难。今后,随着人口的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资源的需求将呈增长趋势,水资源将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关键因素。只有“量水而行”,使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否则就会造成生态系统破坏,最终经济社会发展也失去了基础。

专家建议,从我国总体水资源短缺的现实出发,推进经济结构和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应以水定产业,以水定发展。在水资源条件没有保障的地区,不能盲目扩大城市规模,不能盲目建设小城镇。缺水地区应严格限制新上高耗水工业项目,禁止引进高耗水、高污染的工业项目;已有的高污染、高耗水的用水大户,要限期完成技术改造,必要时下决心关、停、并、转。各类企业都要改进生产工艺流程,加强废水污水处理,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要优化产品结构和原料结构,增加优质、低耗、高附加值、竞争力强的产品种类和数量,提高用水效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