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让信仰与磐石同坚

2007-06-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宋忠伟 何青松 我有话说

多年来,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党的创新理论教员群体,矢志不移地坚守党的创新理论这块神圣的阵地,无论任务多么艰巨,不管道路多么曲折,他们从来没有动摇过,仿佛有一种力量源源不断注入他们的精神,这种力量就是他们坚定党的创新理论的崇高信仰。

有一种付出叫乐于享受清贫

20年前,她是复旦大学经济学系的高材生,学生会主席;20年后,她的同学大多功成名就,住别墅,开名车,而她只是一名普通军校教员。她叫张明,国家安全战略教研室副教授。

去年复旦大学“百年校庆”校友聚会那天,张明由于加班来晚了,一身军装的她一出现,便有同学开玩笑:“快看,我们的‘马列主义老太太’来了!”席间,不少同学都在高谈阔论自己事业的发展壮大,只有张明一个人安静地坐在那里。

“张明,咱们学经济的到哪儿还不都是抢手的‘香饽饽’,你为什么偏要选择部队呢?”酒过三巡,一位同学对张明说道:“孙总邀请你那么多次,开出的待遇比你现在高好几倍,你怎么就一点不动心呢?”

听完同学的话,张明端起一杯酒,缓缓地站起来:“同学们,你们现在都发达了,我为你们开心,但我更热爱部队,喜欢站在讲台上的感觉。你们想一想,如果没有党的开放政策,没有科学发展的观念,没有改革开放的大潮,你们能有创业办工厂的大好机遇吗?能有这么好的发展平台吗?”张明一番话刚讲完,席间便响起热烈的掌声。

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要乐于与清贫为伴。在该院党的创新理论教员群体中,像张明这样的人还有很多。

国家安全战略教研室高民政教授,大学毕业时将三个志愿都填写了军校,刚来学院时,一家三口挤在不到20平方米的筒子楼里,而同期毕业的同学收入是他的好几倍。妻子埋怨他只知道做学问,同学劝他转业一起干,一些高校向他发出邀请,但高民政都不为所动。他认准了自己的道路,那就是要在军队党的创新理论教育事业上开辟新天地。

正在高民政事业上升的时候,一场变故压得他几乎喘不过气来。1995年夏天,他的父亲因患癌症住进了医院,本来已很拮据的家庭陷入了危机,妻子也在这时离他而去。他除了要完成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还要带孩子和照顾父亲。每次谈到这段往事,高民政总是说:“认真做学问总要做些牺牲,学员们需要我,我也舍不得离开他们!”朴实的话语,透射出他对国防教育事业无比坚定的豪情。

有一种坚定叫甘于奉献青春

“每个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青春和人生舞台,我的青春和人生舞台注定就是三尺讲台。”说这话的是国家安全战略教研室孙力教授。

谈到孙力,不能不提他两次入伍的独特军旅经历。高中毕业后孙力穿上了军装,由于工作特别出色,入伍第二年就被破格提干,后来由于部队编制调整,转业在老家人事局工作,这是一份让许多人都羡慕的工作。但从小立志搞学问的他没有满足现状,在33岁那年考取了华东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在单位里造成不小的轰动。研究生毕业后,上海的很多单位向他发出了邀请,开出了优厚的条件。在这人生的十字路口,孙力却再一次出人意料地选择了部队,做了一名普通的军校教员。

多年来,由孙力主持和参与的多项研究课题获得全国科研奖项,先后出版专著6部,发表论文100多篇。在全国邓小平生平和思想研讨会上,他提交的论文《邓小平人权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开拓创新》,作为总政系统唯一入选研讨会的文章,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好评。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室曹雷讲师,一个出生于农村的农家子弟,也是凭着要将青春奉献给三尺讲台的信念,书写了一个从中专生到博士生的奇迹,成为该院首个申请到国家青年专家课题的教员。

有一种坚守叫勇于挑战谬误

坚守一种信仰,就要敢于与它的对立面作斗争,构筑起正义和真理的“防火墙”。这是该院党的创新理论教员群体的共识。

有一次,军队政工理论教研室吴其良教授为某地民政局干部宣讲党的创新理论。一位退休干部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改革开放不一定好,要不是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不会相差悬殊,腐败分子也不会越来越多。”吴其良反问道:“那么您家的日子是改革开放前好过还是现在好过?”一句话问得提问者面红耳赤。吴其良接着说:“只有运用全面辩证科学的态度才能正确看待改革开放的成败,改革开放后,我国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医疗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有矛盾不可避免,正因为有矛盾,才需要我们不断地想办法解决,在解决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政策的调整、制度的完善、工作能力的提高,换句话说矛盾正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动力,不能把社会理想化、真空化。”话音刚落,会场顿时响起自发而热烈的掌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