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泥塑老翁的童话世界

2007-06-2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邢兆远 通讯员 邵黎明 我有话说

步入尖顶门楼,沿爬满丝瓜藤蔓的院墙前行,拨开垂柳的丝条,程学义带我们走进盛满“宝贝”的东房。只见一件件泥塑作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有造型奇巧的战马、卧牛、公鸡、青蛙等飞禽走兽,有神态惟妙惟肖的诸葛亮、李逵、孙悟空、猪八戒等戏曲神话人物,还有飞机、火箭、坦克、大炮……欣赏着一件件巧夺天工的艺术品

,似乎置身于童话世界。

这位于沂河岸边的农家小院,处处弥漫着童真与童趣,78岁的主人程学义用心与魂构筑着一个童话世界。他将泥塑作为生活的一部分,不用它赚钱,只为丰富生活。指着桩桩件件泥塑作品,程学义红润的脸庞显得有些醉意,动听的话语像小溪般从嘴中流出,把每个作品所蕴涵的故事讲得波澜起伏,头头是道。

与泥塑结缘,始于幼年。幼时的程学义为躲避日寇,随父母逃到了沂河东岸有做泥塑习俗的褚庄村。造型夸张、色彩艳丽的泥塑艺术品,激起他浓郁的兴趣,掀动起想象的翅膀。当他第一次把一个泥团捏成牛头泥哨时,高兴得热泪盈眶。从此,他开始如饥似渴地钻研泥塑技艺,以烂漫童心赋予作品以灵性,飞禽走兽、历史人物、飞机大炮在他手中变得栩栩如生,极富艺术魅力。

党的十六大以来,新农村建设在各地蓬勃开展,沂蒙山农民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少人家住上别墅,坐上自家的轿车。年逾古稀的程学义在过上幸福生活的同时,对生活与艺术也有着更深的理解,艺术创造的激情在胸中不断升腾。

在褚庄,传统的泥塑技法是出窑后应先涂表层白粉底子,然后根据不同造型涂以掺胶的颜色,以桃红和绿色为主调,最后用黑色勾勒,富有热烈、明快、活泼的气息。程学义在继承这些特色的基础上,大胆进行创新,简化程序,对泥塑背部不着色,裸露泥土本色,给人一种朴实无华的质感,获得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一时间,程学义名声大震,作品受到人们的青睐,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并获大奖,有20件作品被文化部列入中国民间艺术一绝。至于民间,他的作品被收藏的更是不计其数,由此他被誉为沂蒙泥塑“第一人”。

平日里,程学义在泥塑中寻找乐趣,醉心其中。他寻找越来越罕见的专用泥土,精心塑成各种造型,晾干后放入自制的小窑内烧。他对记者说:“在俺褚庄,盛产泥人、泥鸟、泥公鸡、泥马和牛头哨、双音哨。历史上,曾出产‘五丝哨’,以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拴挂一枚小陶哨,佩戴在孩子们的胸前,用以祈福消灾辟瘟病。‘五丝哨’今已失传,牛头哨与双音哨尚存。这些泥哨均设双孔,一深一浅,一粗一细,吹奏时声音一高一低,双声共鸣,十分悦耳”。为印证这些,程学义顺手摸出一只泥公鸡,鼓起腮帮吹奏,居然传出婉转清脆十分逼真的公鸡啼鸣声,让人感到古老艺术的魅力。

程学义对作品只赠不卖,经常把泥塑作品送给孩子们,四邻八乡都知道有个“泥塑爷爷”。为了传承泥塑技艺,他还担任了临沂市河东区实验小学的课外辅导员。有时他会“老夫聊发少年狂”,不经意间就开起玩笑。前几天,他突发奇想,居然找出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老伴年轻时的照片,捏起了老伴的“美女头像”,逗得大家捧腹不已。

他的每一件作品都能吹奏,既独立成件又系列成套,且惟妙惟肖,耐人寻味。在程学义狭小简陋的书房内,由中国民间美术博物馆李寸松研究员的题词赫然在目:“褚庄泥活好,乡亲心灵巧,但愿代代传,有宝莫丢掉。寄愿褚庄泥活卷土重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