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田螺山遗址研究前景广阔

2007-06-26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本报讯(通讯员吴琼洁记者潘剑凯)历时两天的田螺山遗址学术研讨座谈会近日在浙江余姚落下帷幕。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张忠培、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院长赵辉等10余位专家学者在座谈会上一致认为,田螺山遗址极大地丰富了河姆渡文化内涵,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

田螺山遗址位于余姚市三七镇相岙村,是姚江流域一处重要的

新石器时代村落的遗址,与河姆渡遗址相距约7公里,具有非常完整的小地理环境和良好的保存状态,具备开展河姆渡文化聚落形态考古研究的独特潜力。经钻探,初步确定遗址总面积3万多平方米,文化堆积最厚处超过3米,主要分为8个文化层,年代距今约为5500―7000年。2004年和2006年进行的两次考古发掘,面积600多平方米,揭开了古村落西部关键一角,发现了多层次干栏式建筑遗迹以及部分墓葬、食物储藏坑等相关遗迹,并出土了1000多件陶、石(玉)、骨(角、牙)、木、芦苇等材料制作的生产工具和生活器具,还伴随出土大量动物骨骸、炭化米粒、葫芦等动植物遗存,为全面深入研究河姆渡文化、再现先民生产生活场景、复原远古江南风貌,乃至重建中国东南地区史前文化史等提供了无与伦比的珍贵资料。

据考古专家介绍,在田螺山遗址所发现的器物中,主要种类和器形与河姆渡遗址接近,但有的器物比河姆渡遗址的同类遗物更加耐人寻味,有的还是在河姆渡遗址中从来没有发现过的。在挖掘的深坑里,有许多排列整齐的木柱,这些柱坑遗迹真切地反映出以挖坑、垫板、立柱为特征的建筑特色,对研究新石器时代南方地区木构建筑的时代特征和文化传统具有重要价值。在田螺山的这些遗迹遗物中,初步展示了宁绍地区东部新石器时代的祖先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和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聪明智慧,也显示出其在姚江流域史前文化考古中的独特价值。

张忠培认为,田螺山遗址的遗存相当丰富,研究价值很大,对河姆渡文化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补充作用。1973年发现发掘河姆渡遗址,限于科技手段、认识水平等原因,有些问题没有得到破解,时隔三十余年,田螺山遗址的被发现刚好可以弥补曾经的不足,应用多学科研究的手段。目前,田螺山遗址的考古工作还在进行,一些定论尚为时过早,可以分阶段进行研究,有步骤地总结成果,前景广阔。

据悉,发掘现场区是中国东南沿海低海拔、高地下水位地区原址保护展示的第一处,实施边发掘边展示的模式,也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考古中发掘和文物保护兼顾的一次尝试。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