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甘为家乡做园丁

2007-06-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任维东 我有话说

他只是中国成千上万受资助的普通大学生中的一员。身为山里出来的穷孩子,他没有留恋大城市的繁华,也不好高骛远;他忘不了家乡的热土,在学成毕业之际,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回去,脚踏实地做一名普通园丁。对他来说,毕业后能用自己所学知识回报家乡人民,为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出一份力便是他最快乐的事情。

刘洪

刚,来自云南曲靖市师宗县贫困山区,从小住的是城里孩子难得一见的土坯瓦房,家里人多收入少。2001年他考上了云南师范大学数学学院,靠东拼西凑和借钱踏上了去省城昆明求学的路。

一年约5000元的学费加生活费,相当于他全家一年辛辛苦苦的全部收入,这对刘洪刚和他家来说是一个十分沉重的负担。在学校和人们的关心下,他得到了西部开发助学金,使他不用为学费犯愁,可以顺利完成学业。当他第一次拿到助学款时心情非常激动,暗下决心:要好好学习,将来一定回报社会。因为各方面表现优秀,2003年,他在班里第一批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2005年7月毕业时,成绩优秀的他放弃了在省城找工作的机会,毅然回到他的家乡师宗县一中工作,在校领导的支持下,担任高中183、184班的数学教学工作。

通过自身多年的学习体会,他深知数学课不应把学生捆在题海中,而是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变被动为主动。同时,他还把布鲁纳“课堂教学与创造能力培养”的理论运用于教学中。他改变过去数学教学中过分强调证明、验算别人的发现的做法,把学生从习题和知识细节中解放出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会,让学生自己用尝试、讨论等办法寻求结论,发展学生的自信和勇气,让学生学会学习。

由于高中学生的课程比较多,因此,减轻学生负担是刘老师首要考虑的问题,他认为学生课业负担重的主要原因在教师,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决定了学生的学法。他常常爱引用一句名言“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让班主任、家长和学生从思想上松绑,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教学中,实行以学生为主的“合作讨论式”教学模式,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教学陈规。虽然花了大量的时间准备每一堂课,可每次他一般只讲30分钟左右。如在讲正、余弦定理和应用时,课本上是先讲正、余弦定理再讲应用,而他先从实例引入,让学生从形式上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再引导学生进行证明。课后布置作业,从不搞题海战术,只布置少量有针对性的作业,真正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他自己是乐观、自信的,对学生也是乐观、自信的,从不担心学生的脑子不够使。他想的最多的是如何“让不聪明的学生变聪明、让聪明的学生更聪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对待学生的问题上,不以成绩定优劣,对每一位学生都给予应得的关注。高二184班的赵国华同学在生活和学习上遇到了困难,刘洪刚就常常找他谈心,并在生活上给予帮助。

他从不把差生的原因归咎于他们脑子笨,在他看来,那是因为厌学和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而是经常把这类学生召集起来,讲一些有趣的数学知识,如七桥问题、数学黑洞等,启发学生多想、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这样坚持了一年多,学生们的成绩有了较大的提高。而且他教的尖子生一直是普通班最多的班。许多在他人眼中的问题学生在刘老师的面前变成了阳光、积极向上、乐于听话的好孩子。

刘洪刚明白,在当今这样一个知识大爆炸、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不能只是一桶水。因此,他不断地学习,不断补充,常常要学到晚上12点左右才回家。他说,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教育无小事,处处是教育”,为人师表尤为重要。凭着公平、真诚和爱心,他赢得了学生的敬佩、喜爱。(标题书法:沙英男)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