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如何看待居民存款搬家

2007-07-0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张玉玲 我有话说

       刘煜辉: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金融研究所结构金融室副主任,副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等多所大学特聘教授。  

 

 

记者:居民存款连续两个月减少,有人说是“老虎出笼”,请问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刘煜辉:相比两个月前的总规模,金融机构中的居民人民币储蓄如今净减少4458亿元,缩减幅度超过了2.5%。这意味着,我国近年来一直居高不下的储蓄规模,已出现减少迹象。

我觉得这种“存款搬家”趋势刚刚开始,这个趋势基本上反映近年来加快金融体系改革的成效,极大改善了长期以来金融压抑的状况。一是商业银行改革推进,金融创新明显活跃,特别理财产品市场发展;更为显著的是股票市场比较成功地解决了股权分置的制度性障碍,恢复了正常市场的价值发现,使得股市越来越能反映当前中国实体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基本面,产生了巨大的财富效应;从未来看,债券市场特别是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已经提上管理层的议事日程,所以,我认为这一趋势刚刚开始,未来的空间非常广阔。

记者:那么,居民存款搬家对整个经济运行环境有何影响?

刘煜辉: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是以高储蓄推动的投资型增长模式,而经济的发展更多应该靠内需来拉动,从投资型增长模式向消费型模式转移。从理论看,间接融资主导的金融模式必然导致居民的“强制储蓄”。所以,从学术界到实际部门都在为储蓄存款持续的大幅增长而担忧。随着居民存款的减少,消费意愿有所增强,“五一”期间车市的火爆、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旺销可以看出一些消费征兆,1-4月份全社会零售商品总额增长15.9%,这在过去十年中是一个少见的增速。

另一方面,我国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坐拥数十万亿金融资产和居民储蓄存款,以短借长贷方式进行资金运作。一旦有事发生,单一而脆弱的银行体系就很容易成为金融危机的导火索。证券市场能够有效释放金融风险,把分散的社会化资金和自担风险的投资机遇结合在一起,用市场化的分散风险机制去化解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居民存款搬家,使居民在资产选择中主动配置金融资产,改变了以前以银行为主的单一金融投资结构,形成银行、股票、债券基金、保险等多元并存,意味着居民投资渠道的增加,对资本市场的长远发展形成了巨大外部支撑,有利于整个金融体系效率的提高。

但也应看到,随着中国股票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大,股市上升的财富效应已经开始体现。股市在短时间的快速上涨,本身也蕴藏着巨大风险。许多居民相信,只要把钱投到股市里就注定能发大财。以至于今年4月,上证综指上涨幅度超过20%,居民开户数量近480万户,超过了整个一季度的新增开户总数,也超越了前两年的新增开户数总和,目前居民开户总数已接近1亿户。在股市风险加大的情况下,居民存款的大幅下降也就有些令人担忧了。

记者:你认为在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该怎样应对居民存款下降的问题?

刘煜辉:主要应注意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通过交替使用存款准备金率、央行票据等来加强流动性管理。目前,我认为还要加快国有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步伐,加强综合经营能力,否则流动性过剩很可能在短时间消失,变成流动性紧缺,特别是在外资银行已经全面开放人民币业务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很可能会面临美国上世纪70年代“脱媒”的状况,也就是大量的储蓄存款从银行体系中出逃,向金融市场转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