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简评《教育学》

2007-07-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于伟 张恰 我有话说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教育的地位日益提高,作用日益凸显,但教育中成绩与问题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教育实践中的很多问题需要解答,教育理论本身亦需要不断发展完善。如何为教育实践提供一个正确的理论阐释,提升教师的教育科学理论素养,无疑是教育理论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东北师大教科院杨兆山教授多年潜心

教育基本理论研究,以其新近主编出版的《教育学》一书(东北师大出版社出版)对教育学做了较明晰的阐释。

“教育是什么?”这是作为教育学科通论的教育学必须回答的问题。作者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学是研究培养人的学问”。作者从社会与人的关系入手来诠释培养人这一社会活动。培养人就是使个体从生物意义上的人,成长为社会意义的人。教育为社会培养人,人接受教育才能适应并改造社会。由此,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便成为社会学发展的两条主线。社会与人,是教育学的永恒主题,教育学正是在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之间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地向前发展。

教育学是研究培养人的学问。那么,“什么是‘人’”便成为教育理论必须探讨的问题。当前,具有强势文化背景的欧美教育思想在我国很有市场。一些学者自觉或不自觉地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来探讨教育问题。人从来不是抽象的、脱离具体历史文化的孤立个体,人性从来都是民族的、历史的与时代的,只有从个体所处的社会关系中来研究人性,才有意义。作者能够自觉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教育观,坚持培养人的社会主义方向,并且不回避教育理论研究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提出了比较有见地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作者从“社会――教育――人”这一教育学基本问题出发,以“培养人”为原点,以“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为主线,系统阐述了“培养人”(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这一教育学的基本问题,并在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这两个维度上展开教育学学科体系的建构。教育的社会维度包括“为谁培养人”(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培养什么人”(教育的目标);教育与人的维度包括“怎样培养人”(教育的方式手段)与“谁来培养人”(教育的主体)。这一体系对传统教育学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它将传统教育学所涉及的重要领域进行梳理,整合于“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怎样培养人”、“谁来培养人”五部分内容中,由此,通过“一个原点,两个维度,四个领域”来构建一个语义简明、逻辑严谨的教育学理论体系。

教育学学科建构的重心是教育观。教育观即是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它引领着教育实践。作者认为,学习教育学的主要目的,是形成正确、科学的教育观。只有形成科学的教育观,才可能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自觉树立正确的师生观,选择正确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缺乏正确教育观的引领,教师的教育教学只能在盲目中摸索,难以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

在这本著作中,作者并不是板着面孔在进行枯澡的说教,在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地阐述理论的同时,加入了大量生动、鲜活的案例,在注重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同时,也增加了该书的可读性、趣味性。作为一个理论工作者,杨兆山教授在研究中实事求是,不故弄玄虚,文风朴实亲切,表现出十分可贵的品质。

教育理论直接影响着教育实践活动,因此,教育研究不可不慎。应该说,杨兆山主编的这本教育学,一些观点尚需商榷,一些提法仍待推敲。但其教育理论研究的勇气、毅力与耐心,是值得鼓励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