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留住城市记忆的力作

2007-07-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郑时龄 我有话说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城市和城市中的建筑是人类进步的表现,人们在城市中有许多发展的机会。每一个民族,每一种文化,都在城市和城市的建筑中表现

出创造力,世界的丰富多样性在城市和城市建筑中得到最集中和最完美的展示。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城市是国家的核心,城市是由建筑、空间、时间、意识和价值观构成的文化象征。城市和建筑是生活,城市和建筑代表了生产方式和社会进步,城市和建筑的发展历程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的城市规划师、建筑师和理论家伊利尔・沙里宁曾经说过:“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城市和建筑代表了世界、社会和人类,城市和建筑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

上海是一座凝聚了一千多年历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荟萃了灿烂辉煌的人文景观,尤其是丰富多彩的历史建筑更是城市的瑰宝。今天的城市发展也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建筑成就,自1949年以来的建造量大约相当于城市在过去上千年的建造量的15倍。就新建筑的数量和新的城市建成区而言,上海几乎是一座全新的城市。为什么上海依然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呢?为什么人们仍然把上海看作是具有特色的国际城市呢?因为上海仍然保留了历史上的城市形态、格局和确定了城市肌理的大量历史建筑,因为上海保留了隐藏在这些物质遗存后面的城市的精神和城市的社会生态,因为上海的城市和人民正在日益认识到文化和历史建筑的价值,并且正在发扬传统和城市精神。

无论一个城市如何富有,无论一个城市愿意如何将旧貌换成新颜,无论一个城市有多少财力和人力去拆毁过去留存下来的建筑,代之以更适合现代生活方式、更有经济效益的新建筑,这座城市都不可能在人们的有生之年建成,而且在这一代人之前,这座城市就已经以它的物质遗产和文化精神遗存而存在着。充满了生命力的城市不会以虚无的态度否认历史和历史建筑,历史建筑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凝聚,是城市的人文生态,是城市的身份,是生活方式的物化,是人们对未来的理想。

上海的历史建筑有其特殊性,尽管是特定社会条件下对西方建筑的复制,但是又处于当时世界建筑的潮流之中,使上海成为中国近代建筑文化的发祥地和发展中心,成为新思想和新时代、新精神的实录,也是上海乃至中国和全世界的文化遗产和瑰宝。19世纪著名哲学家、散文作家和诗人爱默生说过:城市“是靠记忆而存在的”。依靠文物、历史建筑和制度化的结构,依靠经久性的艺术的象征形式,上海的历史建筑将城市的过去时代、当今的时代,以及未来的时代联系在一起。历史和历史上的人物会激励人们去创造未来,为后代而创造,为城市和社区的可持续发展而创造。

上海最主要的历史建筑是近代建筑,近代建筑代表了上海城市和社会的发展。独特的地缘政治使上海成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成为中国近代文化的源泉,成为中国近代工业和商业的发祥地,成为中国近代建筑的中心,上海是认识近代和现代中国的钥匙。特殊的政治、宗教、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机遇,使上海本土和中国的地域文化相互并存、冲撞、排斥、移植、变异、转化、创新等,融合了古今中外文化的精髓,使上海成为中国近代新文化的中心。上海的近代建筑受欧洲和西方建筑师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国际性,也有相当一部分中国建筑师想要创造继承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努力创造中国的新建筑文化。相当一部分近代建筑已经具有国际水平,同时结合地域特色又有创新。

掩映在绿荫丛中的上海历史建筑仿佛一部浓缩的世界建筑史,嫁接了世界各国的建筑文化,建筑风格覆盖了欧洲中世纪式样的教堂和学校,欧洲古典主义的宫殿和官邸,中国传统式样的楼房,西方现代主义建筑以及那些西班牙式、德国式、法国式的公寓和花园住宅,并且使之进步,变成人类文化的精华。这些历史建筑已经成为我们这一代的精神和物质财富,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继承并发扬这些遗产。蕴涵在文物和历史建筑后面的历史传承着中华文化的精粹,工作与居住在这些建筑中的过去的人们和今天的人们谱写着我们这座城市的过去、今天和明天,这就是焕发出生命价值的历史传统和迈向未来的传统。这样的传统既包括物质实体和形象,也包括人们的思想、信仰、社会范型和制度。每一个时代都为将来留下传统,每一个时代又传承并发展了以往的传统。对传统的传承和发展将对将来的时代留下范式,是具有历史意义的范型,这也是一种面向未来的行为传统和信仰传统。对文物与历史建筑的认识与保护意味着历史的选择、科学的选择、社会的选择,同时也意味着未来的选择。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关系着我们生活的家园,关系着城市与社会的生存,关系着中华民族历史的延续和文化的传承。

作为国际城市,上海是一座创新的城市,创新是思想的现代化,是城市精神的创新,是科学技术的创新,是尊重城市文化传统的创新。创新是对传统知识和科学认识、科学方法的变革,创新代表了城市的生命力,这是指思想、意识形态和科学技术的创新。建筑理论家和城市学家刘易斯・芒福德指出:“城市实质上就是人类的化身。”历史城市蕴含的精神力量和文化积淀为思想、意识形态和科学技术的创新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源泉,这种源泉为创新的人们提供了优秀的社会和人文生态环境。

《上海百年名楼・名宅》是由上海市建设交通委员会与上海新赛隆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共同主编的,在历时一年多的工作中,他们力图表现的不仅是作为物质存在的历史建筑,同时也注重人文历史和城市精神的展现,上海城市的文化积淀在这两本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显现。作家的优美文采和情怀发掘了这些建筑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形象地表明了浪漫与现实,传统与未来,历史文化遗存与先进文化理想正在上海这座国际城市中交相辉映,体现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想。

(作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

编者点评:

一、建筑是城市的名片建筑创造了城市,使城市有了个性,有了活力,使社会得以发展,文明得以传承。收入《上海百年名楼・名宅》的都是老上海代表性的建筑,都是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的优秀历史建筑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根据这些建筑使用功能的不同,分名楼、名宅两册出版,每册各收80幢历史建筑。时光流逝,物是人非。这些楼、宅有的都是数易其主或屡改名称。出于对历史的尊重和方便读者,本书均采用建筑的原名,并附现名或今使用单位,供查阅、对照。

二、建筑是文化的积淀受旧中国特定的社会大背景和世界建筑文化的深刻影响,形成了上海的独特的建筑文化,它是世界近代建筑发展的一个缩影,融合了中西建筑文化的精髓,不同国家的民俗,不同流派的风格,在上海这座城市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体现了“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海派建筑风格。诚然,这些巍峨耸立的大楼和灯红酒绿的豪宅背后,隐现着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洋人、买办、大亨、地主等人的身影,但本书力求客观地反映史实,无意去渲染和张扬他们。

三、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每一幢历史建筑的背后都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本书除介绍建筑的特色外,还注重挖掘建筑所内涵的人文历史脉络,让老年读者开启尘封的记忆,让青年读者叩问历史的大门,让海外游子追寻孩提岁月或先人的生活痕迹。由于历史久远,本书所收的许多素材、数据等,可能不尽准确,希望读者谅解并欢迎指正。

四、建筑是艺术的结晶建筑是一种对艺术的感悟和创造,上海百年建筑的发展,融汇了中外建筑大师的奇思妙想,凝聚了能工巧匠的精湛工艺。本书从建筑艺术的角度出发,介绍建筑的风格和特点,希望能对读者提高建筑艺术的鉴赏能力有所裨益。

2010年世博会将在上海举办,这是上海展示自己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形象的难得机遇。愿这本书的出版,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好这些建筑,体现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魅力,凸现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书号:ISBN7-80206-236-5
定价:380.00元(全二册)
光明日报出版社发行部
批销:(010)6707894567078259
邮购:(010)6707823567078234
传真:(010)6707822767078233
地址:北京市崇文区珠市口东大街5号,邮编:100062
E-mail:gmcbs@gmw.cn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