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59年的坚守

2007-07-0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赵婧 本报通讯员赵欣然 我有话说

七月的北方,骄阳如火。烈日炽烤下的钢轨温度达到了近60摄氏度。在京包线571公里至584公里蜿蜒曲折的24公里线路上呈现着这样的场景:每隔2到3分钟,便有一列列的运煤货车、旅客列车呼啸而过。而线路另一侧的转弯处,五名身着桔黄色防护服的养路工迅速跳进铁轨,拿着几十斤重的工具,用维修“天窗”时间,正在娴熟地锯轨、

打眼、扒石砟、上夹板、紧扣件、高温焊接,30分钟后,一条崭新的无缝钢轨更换完成……

每天,这样的场景不时地出现。这里就是京包线上有名的“虎口”要隘、祖国北疆铁路黄金运输通道的“咽喉”――福生庄段。24公里(复线)铁路线,绕山崖,穿绝壁,曲折向前。线路最大坡度9.0‰,曲线30处,其中半径600米以下16处,最小曲线半径374米,最差?望条件不足100米,钢轨的使用寿命不足正常地段的1/4。然而,福生庄养路工却实现了自1948年8月21日工区组建至今近59年安全生产无事故,创造了全国铁路干线养路工区安全生产第一的纪录。盛夏的福生庄,钢轨白光刺得人眼睛直流泪,记者跟随采访团,走进了日夜守护在大山脚下的福生庄养路工区。

安全为天铸路魂

在福生庄采访的日子里,记者总在思考着:是什么样的情怀让福生庄四代养路人呕心沥血,近59年日夜坚守在大山深处这片荒凉的的地方?

“执行规章制度不走样,让通过我们线路的客货列车永远安全”――正是这句1948年8月21日工区组建伊始许下的庄严承诺让四代福生庄养路人用热血和汗水践行着。为了这份责任,老一代献了青春献子孙,同一个工区、同一个工种子承父业、兄弟同工的情况屡见不鲜,为了这份责任,年轻一代孜孜以求,始终坚持着“重伤钢轨不过夜”,创下了15分钟的换轨新纪录。

    2007年3月16日下午两点,福生庄养路工区忙碌了两周没回家的单身职工们,正准备着回家,突然探伤作业人员从现场传来警报:580公里加900米、581公里加800米线路上发现重伤钢轨。由于581公里加800米处在一个曲线弯道地点,路基高出地面10多米,坡度斜角50度,呈现楼梯状地形,给抢修更换钢轨带来很大不便,要换一个12.5米,重达近1吨的钢轨,从路基下地面移到路基上线路旁异常困难,至少要10余个壮汉抬动。

“抢修时间为15:40至16:00,20分钟”。工长的调度命令就像冲锋的号角,10个小伙子把14米长、重870公斤的钢轨一点点推上了10多米高的路基,拿起扳手,松开螺栓,卸下扣件,抢修工具齐上阵,一气呵成。此时时钟指向了“15:55”。胡工长通知调度员准时放行列车,目送着远去的列车,工友们充满着胜利的喜悦之情。

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充满在福生庄每一段蜿蜒的铁路上。福生庄人靠的就是执行规章不走样的严谨精神,靠的是一点都不能差的较真态度,用撬棍拨正前进的方向,用道尺量出铁路的标准,用扳手拧紧自己的责任。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铁路第六次提速调图,京包线呼和浩特――集宁段日均上下行通过客货车已达222列,其中5000吨重载煤炭列车日均34列,对线路质量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线路维护工作强度一增再增。今年截至六月份,福生庄工段更换钢轨数已超过去年全年的总和。面对巨大的安全压力,养路工像钢轨一样负载,守护着共和国的钢铁大动脉永远安全、畅通。

大锤下的“针线活儿”

关占一是去年毕业分配到福生庄工区的大学生,“来的第一天我就知道,我们是在1435研究所工作。”1435毫米是两根钢轨间的标准距离,“1435研究所”,便是福生庄人对自己工区的爱称。“我们研究的就是如何让钢轨永远保持1435毫米延伸。”

线路工王福军告诉记者:“养路工具哪一件也有七八斤重,干哪一样力气活也要能扛起百八十斤。可是养路工干活的标准却要精确到毫米,工区的‘家规’是严格规章制度不走样,自我把关,个人作业不能有丝毫闪失和松懈。”

福生庄人不违章,违章就不是福生庄,这是福生庄人坚持近59年“不走样”的“铁法则”。近59年的工作实践,他们总结出了一套严细的管理和作业标准,细化到了每个人和每个作业细节。工区实行“一日作业标准化”,从点名、准备材料、上线作业一直到班后总结会,各项流程制定了30多项制度,每名职工都熟记于心。

在工区学习室里,记者看到,从工长到安全检查员,都有明确的岗位责任制及考核标准和办法;最醒目的地方,张挂着从工长到职工31人根据岗位要求写出的承诺书。

细节决定安全成败,百分之一的失误就很可能导致百分之百的失败。严肃安全纪律、严格作业管理、严密施工组织、严把安全质量标准的“四严”伴随着养路工们认真巡查养护这24公里线路的44160根轨枕、176640套扣件和螺栓,每一处都有他们精确到毫米的记录。

工区生活苦也甜

“福生庄养路工区是一个与大自然顽强抗争的战场。这里虽然没有硝烟,但随时都面临着意志、勇气、毅力的极限考验。”曾经担任过福生庄养路工长、内蒙古自治区劳动模范马贵生深有感触地说,福生庄南、北、东三面环山,到冬天时,一刮西北风,风进得来,出不去,那个冷,没呆过的人,根本体会不到。干线上见不到的曲线拉杆,这里就有2800多根,线路3天不养护,就有晃车现象,一年需要换的大小胶垫要用大汽车拉三到五趟。与别的工区相比,福生庄工区的忙,不是用倍数可以计算的。

自然条件恶劣、养路工作本身的单调决定了工区生活环境的艰苦。但在养路工眼里,福生庄就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几十年来,相互关爱、和谐共进的团队精神激发了福生庄人的斗志,凝聚着福生庄人的力量。

如今已在内蒙古自治区美术家协会小有名气的巡道工郑云飞,工作之余倾心描绘福生庄养路工区周边的山山水水。他的山水画《高塬新绿》获得了全国青年画家作品一等奖,还在日本、韩国巡回展出。去年,宜兴一家紫砂壶厂的老板以月薪8000元聘他去当画师时,郑云飞回答得很干脆:“是福生庄的山水给了我创作的灵感,我的根、我的快乐就在这儿。”

在福生庄,职工都是主人。工区的大事小事都由职工民管会决定。住房分配、评先选优、奖金分配,困难补助,件件公开透明,职工在参与的过程中,增强了民主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进而转化为对工区发展的关心和热爱。

近59年来,浓浓的福生庄情结团结凝聚着一代又一代养路人,福生庄的热血汉子们在大山深处默默无闻地贡献着青春和汗水,他们就像一块块道石和这里的每一寸铁轨、每一寸土地融为一体。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