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个重工业城市的轻盈转身

2007-07-0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罗旭 李陈续 我有话说

半城山,半城水,湖光滟潋,翠意盎然。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奖”、“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一项项标志人居质量的荣誉,接踵而来。

昔日的重工业城市马鞍山,如今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派清爽宜居的江南风情。

可是记者近日在这里采访时却被告知,上世纪末,与众多资源工矿型城市一样,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曾让这座城市付出过巨大的代价。

从污染严重的重工业城市,到山清水秀的园林式城市,马鞍山是怎样轻盈转身的?

调优产业结构

马鞍山是一座因钢而建的城市。

20世纪50年代,肩负发展共和国钢铁工业的重托,一座崭新的钢铁城市在安徽省东部迅速崛起。也正因如此,钢铁一度在马鞍山经济中所占比重超过80%。

刚刚诞生的马鞍山市原本清丽可人:西傍长江,内蕴一湖,玲珑青山点缀四周,曾赢得“九山环一湖,翠螺出大江”之美誉。

但是,上世纪80年代前,这一天生佳丽却终日笼罩在冶金高炉喷出的“黄龙”中,一天天变得空气污浊、水质恶劣、蓬头垢面,“九山环一湖”演化为“九个馒头一锅汤”。

进入新世纪,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马鞍山市上上下下警醒了:再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了。

近几年,调优产业结构,成为全市强力推进的重头工作。新材料、环保设备、IT、现代化服务业列为市里的重点产业,汽车、电力、化工、机械、建材、纺织等一批骨干企业受到重点培育。2006年,马鞍山钢铁集团公司的钢产量从2000年的300万吨增长到1000万吨,但在全市经济中的比重却下降到40%以下。

与此同时,污染治理,节能降耗,循环经济,成为全市着力谋划的几篇大文章。

短短几年,耗能大户马钢的吨钢综合能耗降至750公斤标准煤,实现了“负能炼钢”――每炼1吨钢回收煤气63立方米,产生的能量高于消耗。在此基础上,马钢运用先进技术改造设备,实现了利用高炉煤气、高温废气发电,年回收利用富余煤气50亿立方米。

多年来,马鞍山一直被电厂发电产生的粉煤灰所困扰。当了解到粉煤灰可以成为生产混凝土和水泥的绝好材料后,市里拍板于2000年招商引入海螺水泥厂,电厂粉煤灰全部得到有效利用,一座座“灰山”消失了。

“十五”期间,马鞍山先后投入200多亿元实施环境治理和综合技改,实施了污染治理“十大”工程。由于对招商引资项目设立了严格的“绿色门槛”,2001年以来,145个外来投资项目遭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在GDP多年以两位数增长的情况下,环境质量不仅没有恶化,反而明显改善了。

打造宜居家园

“九山环一湖”,是马鞍山人心中的最爱,也是这座城市的名片和骄傲。

“一湖”即雨山湖,它不仅是市民钟爱的休闲场所,也直接关系着这座城市的生态功能调节。

    如今走在雨山湖边,垂柳碧波,杏花烟雨。但就在几年前,雨山湖因为生产、生活污水无限制排入,加之湖水不流动,水质浑浊、气味难闻。

马鞍山市园林局工作人员孙甜对记者感叹说:雨山湖,可谓是马鞍山人居环境变化的最好见证!

2001年,马鞍山市把雨山湖综合整治作为为民办实事的头号工程,投资1.6亿元新建了雨山湖引排水整治工程,把长江水引入雨山湖,使“死水”变“活水”。2004年,又投资1.16亿元综合整治雨山湖,使雨山湖再现一池清波。

此后,又投入3900多万元,整体规划设计和开发雨山湖周边的雨山和佳山,使之与雨山湖相协调,在城市中心地带营造出一派湖光山色的自然风光。

近几年,为重现碧水蓝天,马鞍山先后投入17.65亿元,上马了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场、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处理、医疗垃圾集中焚烧设施、推广使用机动车清洁燃料等160多个重点环保工程。

马钢在市场最艰难的时期,仍下大决心投入数亿元,实施平改转项目,驱走了盘踞城市上空几十年的“黄龙”。

2003年,马鞍山市借西气东输之机,在全省率先划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单位纷纷拔烟囱,每年减少二氧化硫排放近1000吨,减少烟尘排放2600余吨。

从2002年起,马鞍山陆续投入100多亿元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绿地以每年100多公顷的规模增加。现在,全市城区绿化率达到42.1%,人均绿地面积12平米,进入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行列;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1%,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城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均达到100%;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由1.79%提高到73.26%,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率达到91%。

今天,雨山湖一带如诗如画的风光、优质的生态环境,不仅重新吸引了本市市民前来休闲娱乐,也吸引了一大批海内外客商前来投资,附近南京等市的居民也纷纷前来购房定居。

提升民生质量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马鞍山人均GDP、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一直位居安徽省之首。2006年,全市人均GDP达到4361美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705元人民币。

这个变化,源于马鞍山市领导班子的一个清醒认识:建设一个现代文明城市,不能仅仅满足于湖光山色;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从根子上提高一个城市的民生质量与幸福指数。

短短几年,为不断提高群众生活水平,马鞍山先后增加党政机关职工工资和津(补)贴,调整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全市投入20多亿元,完成407户企业改革,解决了近10万名职工的身份置换,改制企业活力焕发,职工收入大幅增长。

进入21世纪以来,马鞍山逐步实现了城镇社会保障全覆盖。城镇基本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综合覆盖率达到98%以上,工伤、生育保险覆盖率分别达到81%和76%。启动了城镇非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在校学生、18岁以下的非在校居民、重度残疾人员和年老无业居民参保率达到92%,构建起全民医疗保障网。

全市加快构筑全民创业平台,出台了支持全民创业的30条政策,分别在三个区建立了创业中心,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对下岗失业人员实行“开业不登记、经营免税费、管理不收费、房租给优惠”和提供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鼓励他们创业。近年来,城镇登记失业率在3.8%以内,今年全市出现就业岗位多于求职人员的局面。人们看到,实现了从典型重工业城市到宜居园林式城市轻盈转身后的马鞍山,精致、温馨、和谐,焕发出蓬勃生机。

江南文明一枝花正在迎风绽放,魅力十足,活力无边。

压题照片:湖光山色之中的马鞍山市区。资料照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