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张凤兰:让百姓四季都能吃上可口的白菜

2007-07-0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向畅 我有话说

张凤兰:博士,研究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育种部首席专家,耐寒蔬菜研究室主任。选育出春夏秋播早中晚熟系列配套的大白菜品种并进行了产业化开发,先后育成30个大白菜品种通过北京市审定,8个品种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个品种获得植

物新品种保护授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为北京市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候选人。

顶着烈日、穿过北京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一排排大棚,终于找到张凤兰的办公室。皮肤黝黑、精神饱满,是我对这位蔬菜育种专家的第一印象,放在书桌上的草帽则说明她可能刚刚从试验地回来。

电脑桌面上一张白菜种植田的照片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很漂亮吧?是在奥运蔬菜产地张北拍的,那儿的气候在夏季非常适合白菜生长,虫害很少,基本不用农药。”张凤兰说,现在他们培育的新品种已推广到全国28个省、自治区,部分品种还远销欧美及东南亚,北京80%种植面积的白菜品种都是他们的研究成果。

长期不懈进行原创性良种创新

在市场浪潮冲击下,国内不少科研单位都转入商业性育种。“虽然国内出现了不少私营种子公司,但他们都是完全瞄准市场的,带有探索性的研究和优异种质材料的创新耗时长、投入大,不能马上见效益,只能是我们做。”张凤兰说,搞蔬菜育种靠的是积累经验,不能只盯着眼前利益,要有长效性和前瞻性。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蔬菜研究中心开始培育杂交小白菜(油菜),但由于杂交菜种的价格较高,一直不被菜农认可。但课题组认为杂交小白菜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始终没有放弃,还用白菜的科研经费及销售白菜种子获得的收益贴补研究。在2001年前后,日本杂交小白菜品种“华冠”等打入中国市场,凭借漂亮的外观和突出的品质而备受消费者青睐,但种子的价格是国内常规种的近30倍。这时张凤兰和她的课题组把自己培育的具备同类优势的杂交小白菜品种推向市场,每公斤售价只是日本品种价格的1/3,仅去年就卖了10万斤,农民直接节省600万元的购种成本。

张凤兰从事育种二十余年来,通过田间育种和高新技术相结合,相继培育出一系列新品种,解决了白菜周年栽培、周年供应的问题。品种的年推广面积100万亩以上,年创社会经济效益1亿元以上。她的课题组在大、小白菜育种等领域紧跟国际前沿,保持了国内领先地位。

“从前辈身上学到脚踏实地做事”

提到最佩服的人,张凤兰马上想两位前辈――北京农林科学院研究员徐家炳和工程院院士方智远。“徐家炳快70岁了,退休后仍坚持工作,在田里一站就是一整天,年轻人都做不到。方智远院士担任那么多社会工作还能坚持亲自田间育种呢。”张凤兰佩服地说,新一代科研人员虽然理论知识等较多,但刻苦钻研精神与前辈还有差距,“从前辈身上,我学到了时刻提醒自己脚踏实地做事。”

1999年,在日本深造近四年的张凤兰婉拒了导师留她做博士后的邀请,回到原工作单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对此,许多朋友都不理解,但张凤兰说在国外始终有种漂泊感,而蔬菜研究中心对她来说更有家的感觉。

每年五六月份是张凤兰最忙的时候,新收的种子要一粒一粒筛选,销售工作也要同时进行,“种子是很特殊的商品,二袋100克菜种就能种一亩地。每袋种子的售价只有几块钱,可一旦出了问题,农民一年的收成就完了!”正因为如此,张凤兰对各个环节常常亲历亲为,她还把自己的电话印到种子的包装袋上,便于农民咨询。

张凤兰指着墙上的“北京新三号”品种广告说,“这是目前北方秋季大白菜的主栽品种,产量高、结球好、抗病性强、耐贮藏和运输。”但由于市场上仿冒的很多,农民辨别起来困难,另外由于品种退化,迫切需要育出新品种取而代之。现在,课题组正在加紧研发攻关。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