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走近“女包公”

2007-07-0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郑晋鸣 我有话说

齐肩卷发,一身职业西装,中跟皮鞋,再加上得体的淡妆,神采飞扬的表情,很难想象这样一位“时髦”的女性已经到了快退休的年龄,更无法相信这样一位“瘦弱”的女子就是被丹阳老百姓口口相传的“铁腕女包公”――江苏省丹阳市政协副主席、原纪委书记王健。

“纪检干部不查案就是不抓老鼠的猫

“在纪委书记岗位上待了十年,我觉得自己做的很平常、很普通,就算是有点成绩,也是集体的智慧,组织却给了我个人如此高的荣誉,让我受之有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位“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先进工作者标兵”的开场白,让记者肃然起敬。

1996年,王健被选为丹阳市委常委、纪委书记,她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十年。十年来,她本着“把每一个案子办成‘铁案’”的原则,带着纪委班子查处了多个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包括查办了几名有影响的镇局级干部,百姓纷纷拍手称快。在王健看来,纪检干部不查案就是不抓老鼠的猫,“在其位,谋其政”是一个纪检干部对自己的起码要求,而只有把每一个案子都查个水落石出,办成“铁案”,才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很多人认为,纪检部门就是专门“找碴”的,殊不知,近五年来,丹阳市纪委在王健的带领下,为350余名党员干部“验明正身”,澄清了问题。几年前,丹阳市纪委接到群众来信,反映粮食局下属的一家面粉厂的厂长存在经济问题,随信寄来的还有反对该厂长的“小字报”。王健迅速组织人员进行调查。经过多方取证,事实终于浮出水面:由于该厂正在进行企业改制,触动了一部分人的利益,这批人就煽动群众闹事,伪造厂长有经济问题的假象。于是,在相关部门的协调下,市纪委组织召开了全体职工大会,澄清了事实,平息了风波。

从“辣椒”到“菜椒”

王健24岁时就曾担任了当时的公社革委会副主任,由于她做事雷厉风行,干净利索,被群众称为“辣椒”。从副主任到书记,这个称呼一直伴随了她三十年。然而王健的同事认为,她更像“菜椒”,充满了生机,但并不“辣”。跟王健共事了十年的林淦连告诉记者,王健工作风风火火,为人却相当低调,她多次推掉上级要对她作宣传的计划,2005年江苏想把她确定为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典型,她却一再拒绝。2007年被评为全国监察系统的典型,也是组织的安排,她实在无法推脱。

说起“辣椒”的称呼,王健坦言,她性子急,所以在工作中难免有得罪人的地方,这个称呼也是她不断改进工作的动力。最近几年,在王健的带领下,丹阳市纪委先后有15项创新经验被江苏省纪委推广介绍,在全国知名并被广泛推广的“党务公开”制度就是丹阳市纪委在王健的带领下率先进行的探索。

为了真正为群众解决问题,王健在丹阳市纪委实行了信访“双下乡”制度,变群众上访为机关干部主动下访,深得民心。在丹阳市后巷镇有一个出了名的“上访村”,村内派别林立,关系复杂,上级多次调解,群众依然不满。丹阳市纪委主动下访后,经过充分调研,在掌握大量事实材料的基础上,召开村民大会,宣布调查结果,最终一批作风不正的村干部被罢免,从此“老上访村”成了“安定村”。

退居二线,她依然忙得像“陀螺”

“王书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对自己要求特别严格,干一行、爱一行,不管在什么工作岗位上,她都要求自己是最出色的。”王健的老同事徐连娣说,从城里“下乡”到农村插队,到后来的公社副主任、计生委副主任、妇联主席、直到纪委书记,王健在每一个岗位上都很出彩,哪怕现在到了市政协工作,她依然忙得像个“陀螺”,每天早出晚归,手上总有做不完的事。

在王健看来,她之所以到现在还如此拼命,就是觉得自己年纪一天天大了,眼看着就要退休了,少留点遗憾。“对于曾经的纪检工作,对于同事,对于丹阳的老百姓,我问心无愧,要说有愧的,应该是我的家人。”王健说,丈夫得了食道癌开刀住院自己却无暇照顾,婆婆患有精神病发病时却没有时间尽孝,因为从来没管过儿子学习上的事,儿子高考发挥失常读了一所民办高校,而远在常州的父母更是一年难得见到女儿。

“离开纪检岗位整整一年了,在这一年里,依然有群众来找我反映情况,寻求帮助,我就成了‘传声筒’,告诉他们什么样的问题应该找哪个部门,怎样才能最有效地找到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途径。做一名不在编、不在册的纪检干部,我依然很开心。”王健笑着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