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石

2007-07-09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编者按:今年6月19日,是毛泽东同志《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本版均简称《正处》)发表50周年。日前,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和中国中共党史学会联合召开纪念座谈会。与会专家学者高度评价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学说的重要理

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逄先知、邢贲思、虞云耀、卢之超、杨春贵、张启华、侯惠勤、吕滨等同志在会上发言,现摘要刊登,以飨读者。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

中央党校原副校长 邢贲思

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正在向纵深发展。在新时期,社会矛盾没有也不可能消亡,而是呈现出更加复杂、更加多样的态势。清醒认识、正确处理不同性质的矛盾,对于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的安定详和,对于实现党中央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至关重要。由于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凸现了出来,成了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表现形式。在当前,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首先就是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

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表现在许多方面,最突出的是收入分配上的差距过大。我国现在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形式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形式并存的分配方式,在这种格局下,社会成员的收入分配就会出现差别。如企业中的劳动者、管理者、工程技术人员、非公有制企业的企业主以及其他人员,由于分工和在生产中的地位作用不同,也由于除按劳分配外,还存在按生产要素(包括资金)分配的方式,加上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和其他因素,他们在收入分配方面的差距就较大,这种情况是以前所没有的。改革开放前,我国的所有制比较单一,除少数个体经济外,都是公有制(国有和集体所有),分配方面基本上是平均主义大锅饭,在那种体制下,社会不同成员的收入分配基本拉平,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并不突出。但这种表面上平等掩盖下的事实上的不平等,束缚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妨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最终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广大人民生活改善都极为不利。因此,我国目前人民内部利益矛盾比较突出,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我国实现体制转轨的必然结果,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阵痛所必须付出的代价,解决这类矛盾,只能通过持续发展经济,继续深化改革,而决不能回到改革开放以前的老路上去。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将始终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所必须面对的主要课题。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思想准备。缓和、化解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首先是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进一步发展生产力,把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好、落实好。经济发展了,实力提高了,许多利益上的矛盾比较容易解决。其次是要调节好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这是当前解决人民内部利益矛盾的根本途径和主要手段。调节利益关系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使社会各不同利益群体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其归结点则是逐步化解矛盾,实现社会和谐。这种调节并非是压制一部分人、抬高另一部分人,而是通过经济、法律、政策、行政等多种手段,初步理顺不同社会群体在收入、财产拥有等方面的关系,使这种关系保持在一个相对公平、相对合理的范围内,防止因分配结构失衡而使利益矛盾激化,导致社会的不稳定。第三,调整利益关系,要特别关注低收入群体和贫困群体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状况。改善低收入群体和贫困群体特别是改善农民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状况,应当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也是调节人民内部利益关系的重点。农村占我国地域的一大片,农民占我国人口的大多数,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农村稳则国家稳,农民富则国家富,农业经济发展则国民经济发展。

对《正处》的几点认识

中央文献研究室原主任 逄先知

《正处》是在我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这个关键时刻,为了使党和国家的工作适应新情况,采取新方法而及时发表的一篇纲领性的理论著作和重要的历史文献。它产生的历史背景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处于历史转变时期的产物。这个转变时期就是:由过去的革命到向自然斗争,由革命到建设,由过去的革命到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在这个转变时期,国内出现了许多新问题,人民群众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思想问题,暴露了一些不满的情绪,一些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农民要求退社,即通常说的人民闹事。而我们的干部对这些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毫无思想准备,因为搞阶级斗争搞惯了,一听到闹事,就想到敌人,就要实行专政,把对付反革命的办法用到闹事人的头上;对各种思想问题,就用简单粗暴的办法加以压制。正是在这样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下,毛泽东敏锐地察觉到这个问题,及时地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这个重大命题,把它作为政治生活的主题。第二,鉴于斯大林的教训。斯大林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有矛盾,把人民的某些不满、人民对政府的批评这些人民内部矛盾看成是阶级斗争,当作敌人对待,要么就是当成反革命处置,要么就认定是外国帝国主义的间谍,驱逐出境,结果打错了许多人。毛泽东吸取了这个教训,认为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矛盾,并把它分为两类,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大量存在的是人民内部矛盾,解决这些矛盾只能用民主的方法,而不是专政的方法。第三,总结了国际共运的经验。1956年,毛泽东先后主持起草了《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简称《一论》)、《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简称《再论》),通过对苏共二十大全盘否定斯大林和波匈事件这两件事的总结,开始从理论上深入地探讨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可以说,《一论》和《再论》为《正处》讲话作了一定的理论准备。

《正处》的修改经历了一个过程。我们对《正处》的讲话稿同正式发表稿,作过详细的对照和研究,形成一个基本的判断,这就是:正式发表稿保持了原讲话稿的主题、基本内容和基本框架,理论形态更趋完备,思想内容更为丰富,逻辑结构和文字表达更加严谨。《正处》从讲话稿到正式发表稿,反映了这篇著作由不很完善到比较完善、由不完全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正处》对国内阶级斗争形势的判断和主要任务的确定,同中共八大的分析基本上是一致的。《正处》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深刻剖析和研究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些发展规律问题,从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中共八大路线。

《正处》所阐述的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是我们追求的远大目标。社会主义社会充满着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就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向前推进的。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研究和运用社会主义的矛盾规律,要对具体矛盾作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办事。否认、回避或者掩盖矛盾,达不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要十分注意矛盾的转化问题。第一,不能激化矛盾,而要尽最大努力化解矛盾。第二,要防止将非对抗性矛盾转化为对抗性矛盾,努力做到变对抗性矛盾为非对抗性矛盾。《正处》一文提出一个重要思想,就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毛泽东把这个问题称作“牵动大局的问题”,是一个“战略方针”。他提出的“统筹兼顾”,决不是对一部分人,更不是对少数人的统筹兼顾。当时,毛泽东就曾说过:“照旧社会那样把困难的人抛弃不管,人民政府不能这样做。这是制造矛盾的办法,不是解决矛盾的办法。”这句话很值得我们深思。总之,统筹兼顾的战略方针,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针。

在中国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纲领性文献

全国政协原副秘书长 卢之超

毛泽东思想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仅正确地解决了中国革命道路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而且为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很好的历史起点。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以及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探索和理论上的重要突破,恰恰是在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的时候开始的,除了侧重探讨经济建设的《论十大关系》以外,深入的探讨和全新的思路,就是在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篇著作里提出来的。

毛泽东的这部著作,立足于中国国情和中国的实践,极大地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宝库。在这以前,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新的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如何建设的内容不多。《正处》提出问题的核心和主题,正如毛泽东讲话提纲的标题所说,是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提出这样的问题本身,就展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因为以前马克思主义所关注的焦点,是为了夺取政权建立新的社会主义制度而开展的革命的阶级斗争,解决那种对抗性的矛盾。一切其他的非对抗性矛盾包括各部分人民之间的矛盾,都处于从属的甚至是被掩盖的地位。现在共产党和它领导的人民政府成为国家和社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面对的是大量非对抗的人民内部矛盾,如何在人民内部协调、处理好各种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致进行建设,自然成为主题。而在这个问题里面,占据关键地位的是领导和群众的矛盾,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矛盾。

分清楚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前提。从完整的意义上说,只有敌我矛盾性质的阶级斗争才算完全的阶级斗争,人民内部矛盾一般不是阶级斗争。只有两种特殊情况,仍然算是阶级斗争或者带有阶级斗争性质:一是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这是我国所特有的。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把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剥削者和被剥削者的矛盾控制在人民内部矛盾的范围内,这是富有创造性的思想。二是思想文化等即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这只能算阶级矛盾或阶级斗争在人民内部的影响、残余或历史遗留。这两种情况都需要按人民内部矛盾的性质和方法来认识和处理。基于这样的分析,《正处》提出了一系列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政策和方法,主要是“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还有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之间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以及从全国人口出发“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所有这些都是人民民主的方法。《正处》提出的这些基本原则和基本思路,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为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和管理国家和社会,引导全体人民顺利地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指出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经过半个世纪的建设,我国经济和社会各方面都有了巨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有很大的提高,我国的物质基础和各方面条件都大大增强了。与此同时,人民内部矛盾的内容和形式都大大复杂化、多样化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在不断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和谐不是没有矛盾和必要的斗争,而是要通过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各种矛盾,化解这些矛盾,达到团结一致、和谐共处,共建共享的目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石

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 虞云耀

在《正处》这篇光辉著作中,毛泽东同志深刻总结现实和历史经验,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确定了解决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的原则和方法。

《正处》阐述的一系列科学论断及思想方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石。其中,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的论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依据;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理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为我们正确分析和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提供了科学方法。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矛盾大量地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并且呈现出空前复杂的情况。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这种矛盾态势不会改变。可以说,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始终紧紧抓住解决主要矛盾,贯穿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过程。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所遇到的大量矛盾,都是非对抗性矛盾,是人民根本利益一致这个大前提之下的具体利益矛盾。解决这些矛盾的根本方法,就是民主和法治的方法。这是妥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处理各种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原则。坚持这一原则,就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善于运用说服教育和正确引导的方法,妥善解决各种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同时,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运用制度和法制来调整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目的和基本方针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并且尽可能地将消极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努力创造全体人民共建共享、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生动局面。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尽管今天我们所面对的环境和形势同当年发表这篇著作时已大不相同,但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始终是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现实课题。从一定意义上说,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就是要提高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各种新的经济成分的出现,一些未曾出现过或未曾遇到过的新矛盾凸显出来。各种经济社会因素相互制约,许多矛盾相互交织,解决起来往往是“两难”问题。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速度加快,一些不确定因素增加,各种突发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这些社会矛盾都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措施,不断地及时地加以化解。

“正处”学说对八大路线的丰富和发展

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张启华

如果说党的八大是我们年轻的共和国迈上社会主义道路后探索的开端,“正处”学说就是这一探索的延续和进一步丰富发展。

八大在理论上的最重大贡献,是明确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提高文化科学水平,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这就在实际上提出了党的工作着重点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提出了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八大的这一战略决策,符合我国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符合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正处》对八大的上述决策作了进一步的论证和发展。首先,它明确表达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的思想,为我们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提供了直接的思想理论根据,表明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长期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生活主题的思想,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创造了良好开端。其次,它冲破了“社会主义无矛盾论”的长期影响,提出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矛盾,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正是这一矛盾运动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这在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史上是一个创见。第三,提出了“敌我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概念,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对人民和敌人两个概念作了具体规定,提出六条标准作为区分两类矛盾的界限。第四,阐明了两类不同矛盾根本不同的性质和解决方法,并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系列方针。第五,指出两类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要创造主、客观条件促使矛盾向好的方面转化,而不是相反。所有这些,都是对八大路线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正确处理不同类型的人民内部矛盾

中央党校原副校长 杨春贵

我们不但应当严格区别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而且应当重视区别人民内部矛盾的类型。这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个重要条件。

思想上的是非矛盾,是人民内部经常和大量发生的矛盾。解决人民内部的是非矛盾,只能采取民主的方法,即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在社会大变革的今天,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各种思潮相互碰撞,各种文化相互交流,各种诉求相互博弈,尤其需要运用民主的方法、讨论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人民内部的各种是非矛盾。既要讲是非,又要讲团结;既要讲原则,又要讲宽容;既要讲统一思想,又要讲解放思想。努力形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

人民内部矛盾大量地表现为物质利益上的得失矛盾。这种矛盾是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局部和暂时的矛盾。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是处理人民内部利益得失矛盾的基本方针。在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人民内部的物质利益矛盾变得更加突出。由于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由于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于各地自然条件、历史条件和区位优势的不同,由于人们劳动和经营能力的不同等等,各个阶级、阶层、群体、个人之间在利益上必然存在得失、多少的矛盾。要在共同富裕、共同发展的前提下坚持统筹兼顾的方针,既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两极分化”;既要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又要保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发展方向,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有些人民内部矛盾既非思想是非矛盾,也非利益得失矛盾,而是差异互补型矛盾。如艺术流派的差异,科学上不同学派之间的关系,医学上中医和西医的关系,我国政治生活中执政党和参政党的关系等。解决这些矛盾的总的方法应当是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共存共荣。具体地说,在指导艺术和科学发展问题上,我们党采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处理中医和西医关系问题上,我们党采取中西医相结合的方针;在处理民族关系问题上,我们党采取团结和睦、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方针;在处理执政党和参政党的关系问题上,我们党采取“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归结到哲学上,就是处理好一和多的关系,同和异的关系。这样,世界才丰富多彩,欣欣向荣,和谐共处。

此外,还有一种人民内部矛盾,带有综合性,交叉有是非问题、利益问题、差异问题,可以称之为交叉复合型人民内部矛盾,例如人民内部有时发生的某些群体性事件就属于这种情况。解决这种矛盾就要运用综合的方法,包括利益调节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法律的方法,阶级分析的方法等等。

用对立统一规律观察和处理社会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 侯惠勤

《正处》的基本精神是把对立统一规律、唯物辩证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下去,贯彻到底,努力掌握驾驭全局的主动权。这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根本问题。

《正处》是社会主义时期的“矛盾论”。承认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普遍存在,用对立统一规律来观察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正确把握这些矛盾,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动矛盾的转化,推动社会主义事业,是这篇著作的一个基本的理论方向。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统一规律,有一个如何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和把握的问题。我们不能用“多元共生”、“平衡统一”来代替对立统一规律。原因有三:第一,两个不同性质事物的对立统一,才有质变,才有飞跃,才有革命,才有历史发展的方向感;第二,对立统一揭示了事物自我运动的源泉;第三,只有对立统一,才能深入到不同事物的内部,作具体的分析,才不会形而上学。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的问题上,我们要防止两种偏向。一种偏向是片面夸大社会生产力对社会制度的直接决定作用,偏离科学社会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种种曲解;另一种偏向是离开社会生产力的实际发展水平,脱离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提出种种不切实际的口号。此外,我们还应该重视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特殊性的研究,辩证地处理好社会主义矛盾运动中的自觉性与自发性、基本适应与不相适应的关系,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律。

县级政权要着力提高协调统筹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

江西省委副秘书长、省委农村工作部长 吕滨

县级政权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权的基石,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总体布局中,承担着十分重大的历史重任。提高协调统筹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对于加强县级政权建设意义重大。

加强县级政权建设,首先必须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这就是矛盾普遍存在的观点、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问题的观点、发展依靠群众为了群众的观点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才能不惧怕矛盾,不回避矛盾,而将化解矛盾同加快发展结合起来,做到多谋善断、知微见著、未雨绸缪。

加强县级政权建设,还必须正确分析当前存在的各类矛盾及其特点,明确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重点。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呈现出新的表现形式和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矛盾内容的利益性。以利益冲突为主要内容的矛盾,是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一个突出特点。二是矛盾主体的群体性。矛盾主体已从个体性转向群体性。所涉及的利益矛盾已不再是个体利益,而是群体利益,如土地承包补偿、养老保险、拖欠工资等问题。一旦解决不当,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三是矛盾成因的复杂性。既有历史原因,也有政策原因;既有利益原因,也有处置不当的原因;既有群众要求合理的一面,也有群众对党和国家政策不了解、不理解的一面;既有基层干部管理方式落后、处理问题简单粗暴的一面,也有群众要求过高、眼界狭窄的一面。

对于社会主义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要区分不同情况,妥善解决。一是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二是提高县级政权和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特别是要着力提高基层政权协调和化解矛盾的能力,提高善于为群众办好事、把好事办好的能力。三是善于综合运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改变过去那种只会运用行政手段解决复杂矛盾的被动局面,区别不同情况,灵活运用经济、政策、法律等综合手段,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四是建立有效的调处机制和责任机制。从2003年始,江西在全省党委办公室系统为群众开辟了一条“不出门、不见面、不上访”的“民声通道”,使广大群众通过互联网、手机信息等渠道,直接向各级党委、政府反映情况和表达诉求,增强了各级政府的快速反应能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