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百城赋”研讨会在白鹿洞书院举行

2007-07-10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百城赋”研讨会现场气氛热烈。九江日报记者宋小勇摄

本报九江7月9日电(记

者胡晓军、杜冰、谢文、沈亚军)群贤云集白鹿洞,名流论赋文会堂。7月8日,千年书院白鹿洞的文会堂文意盎然。由本报和中国人民大学、中央电视台、九江市委市政府联合主办的“百城赋”研讨会在此举行。20多名专家、学者、“百城赋”作者、省市党委宣传部负责人出席了研讨会。

传形传神传文化,爱国爱城爱家乡。与会者充分肯定光明日报的“百城赋”专栏,认为这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示了民族精神的强大凝聚力,是一个爱国主义教育的栏目、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栏目、古为今用的栏目。大家希望“百城赋”专栏在思想上、文体上、结构上、语言上继续创新,努力在促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应有作用。

“百城赋”是本报今年开设的一个新栏目。自3月7日《西安赋》亮相以来,已陆续刊出《宜宾赋》、《三亚赋》、《武汉赋》、《南京赋》、《长沙赋》、《九江赋》、《广州赋》、《昆明赋》、《大庆赋》、《济南赋》、《太原赋》、《温州赋》、《福州赋》、《大连赋》、《南宁赋》、《重庆赋》、《深圳赋》、《香港赋》、《酒泉赋》等20篇赋文,在社会上引起了多方关注和反响。每篇赋文问世,都受到读者热评。“百城赋”博客点击率已超过12万;一些城市把“百城赋”列入中小学备选教材或参考资料。哈尔滨、沈阳、苏州、合肥、绵阳等近20个城市为了向“百城赋”专栏供稿,开展了全市征文活动。

赋,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赋体文学多与城市有关,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左思的《三都赋》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与会专家学者均谈到,赋体的流行与盛世相连,汉唐盛世,赋体大兴。光明日报在今天推出“百城赋”专栏,具有鲜明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百城赋”的出现,也是创新新闻宣传形式的一个有益尝试。

本报总编辑苟天林在研讨会上说,光明日报的党报性质、文化特色、学术品格,客观地要求我们用一种合适的形式、角度来真实生动地反映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反映城市的繁荣和变化,回应读者的呼声和需求。综合各种因素,我们选择了城市、选择了赋文体,开办了“百城赋”专栏。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认为,光明日报的“百城赋”专栏,既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也反映了改革开放时代名城的丰姿俊采;既是对城市文化品位的展示与提升,也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实在是新闻媒体的一项推陈出新之举。

中共江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九江赋》作者刘上洋说,“百城赋”专栏以传统的文学形式,介绍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使“赋”这一传统文体在创新中传承、发扬、光大,反映了各城市日新月异、绚丽多姿的发展进程。

重庆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周勇认为,盛世需要华章,“百城赋”就是今天这个繁荣昌盛的新时代的华美文章。它反映了光明日报联系广大知识界的桥梁和纽带这一科学定位,反映了光明日报鲜明的文化特色。安徽大学党委书记陆勤毅说,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百城赋”是构建城市精神的重要载体。

如何保持“百城赋”对读者的持久吸引力、不断提高“百城赋”的质量,是与会者共同关注的话题。著名作家、《宜宾赋》作者魏明伦指出,“百城赋”应该赋以载道、赋以言志,进一步提高作品的思想内涵。同时,应在“赋”这种传统文体如何现代化的问题上进一步探索,既保持传统文体的凝练、华美,又要让当代读者易读易懂。这其中,当代赋文的艺术传达和结构值得认真研究。中国赋体文学发展产生了大量的赋体形式,古赋、俳赋、律赋、文赋、俗赋,色彩斑斓,不一而足。整合这些资源,在结构上推陈出新,甚至可以从现代文学的结构方式中借鉴和移植,使“百城赋”呈现多样色彩。

“百城赋”作者代表刘斯奋、蓝锡麟、郑朝阳、张本义、陈录社、夏斐等以及陈东有、傅修延、何开四、吴晓求、孙家洲、郑水泉、陈永庆、吴国荣、禹延庆、李强等20多位专家学者和城市代表出席了研讨会并发言。九江市领导陈安众、王萍、冯静等也出席了本次研讨会。

本报编委李春林出席了研讨会。会间,著名表演艺术家张家声朗诵了《九江赋》。

同日,“庐山白鹿洞讲坛”在九江图书馆开讲。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著名学者朱维铮,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孟宪实,九江学院院长、教授甘筱青,围绕“国学与书院文化”的主题作了演讲。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