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挥戈九天树英才

2007-07-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温庆生 特约记者王永孝 通讯员刘一代 我有话说

全军教学评价,教员授课优秀率高达49.3%,位居“十五”期间全军院校之首;追踪战争前沿,自编教科书400余种,教材更新率达到98%以上;打造战场环境,新建、改建43个实验室,全军最多;培育新型人才,3年培训2300多名中级指挥员,300余人走上师、旅、团领导岗位,86人被评为“优秀指挥军官”――位于汉水之滨的第二炮兵指挥学院

,近年来坚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教书育人之“魂”,紧跟部队转型步伐,积极转变发展观念,大胆创新发展模式,以强烈的领先意识,为我军培育出挥戈九天的一代英才。

从“教书匠”到“导弹通”

那年,第二炮兵给指挥学院下达了一项被列入国家“863”计划的重点课题。这个课题涉及10个学科几十门专业,本应是一次促进院校发展的大好时机,可他们却像拿到一个“烫手山芋”:教员中硕士以上学历仅占15%,研究力量不足;从地方高校特招的教员,离开课桌就上讲台,对新军事变革认识不足。

学院领导只好四处求援,联合多所军地院校和科研院所,总算完成了这个课题。

虽然借“鸡”生下了“金蛋”,但学院领导却坐立不安:学院要发展,人才是根基。一定要让培养新型军事人才的人“新”起来、教材新起来!很快,一份《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员队伍建设的意见》形成了――送出去一批“教书匠”,引进来一批“导弹通”。他们把过去长期从事基础教学的50多名教员安排到导弹部队锻炼,全程参加部队重大军事活动;对中青年教员进行学历和资历“升级”,送到国防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军地名校进修,有的送到发达国家留学。他们把多名导弹旅、团优秀指挥员吸纳到教员队伍中来,使导弹发射指挥流程、武器作战要素等教学一步跨入“快车道”;在导弹基地和科研院所选聘71名导弹专家为“客座导师”,使战役、战略教学一步跨入新领域;把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叔子、李德毅等10余名军内外知名专家请进课堂,提高教学层次,开阔学员视野。

2005年,学院成立教材委员会,派出调研组,深入调研,快速将新理论、新思想、新装备、新技术、新战法、新训法等最新成果和部队科技练兵的实践经验纳入教学范围,并将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反恐等热点问题及时引入教学,逐步构建起与信息化作战相适应的学科专业教材体系。他们增设联合战役、电子对抗、空间战等20多个新学科,优化66个任职培训专业和15个应急培训专业教材;对研究生教材进行调整更新,淘汰多本过时课本,增加与信息化战争密切相关的50多门新课;成立信息作战、空间战略等6个军事理论研究中心;根据作战部队的训练进度,时时调整教学内容,训练到了哪一步,课程就讲哪一节。过去一本教案讲几年,今天每门课程都在动态更新之中,教材月月在变,教案几乎天天在变。

从“堆沙盘”到“全仿真”

在指挥学院庞大的作战实验楼里,一幅宏大的联合作战场面呈现在记者面前。置身指挥中心的大屏幕前,“战场”态势尽收眼底:天上卫星巡游、低空战机盘旋、海上战舰劈波。崇山峻岭中,一枚枚“神剑”悄然竖起,霎时间刺向苍穹……来自全军师、团职交叉班的40多名学员,按军兵种区别,在各自的战位上调兵遣将,在荧屏上展开一场信息化条件下的“联合火力打击”。

“大战”结束,一位“红军”导弹旅长感慨万千:以前的模拟作战,只能在地图上标线,在沙盘上推演,很难对战争胜负进行科学验证和准确分析,有了这个全仿真的作战实验室,不但实现了多军兵种联训联演,就连导弹击中目标的毁伤程度,也能作出精确评估,这才是真正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从“沙盘推演”到“模拟仿真”,指挥学院走过一段非凡的跨越之路。对于使用“大枪杆子”的战略导弹部队来说,要建设一个神形兼备的“信息化战场”,谈何容易。整整花了两年时间,他们本着“综合性开发、一体化设计、多功能集成、开放式建设”的思路,运用“三维视景仿真技术”,一举建成一座集“导调指挥、战场仿真、监测评估、训练管理、综合保障”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大型作战实验室,涵盖导弹部队战略、战役、战术、指挥、信息等10多个专业学科。由战场观察模块、视景仿真实体和视景数据库组成的“三维战场”,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天空海洋、地理地貌、人员装备等所有战场要素,在这里学习训练,如同身临其境。更令人惊喜的是,他们开发的“导弹旅战斗指挥与战术作业训练系统”、“参谋作业训练系统”等教学软件,实现了与部队现地发射训练同步演习的功能。“虚实相通”的“战场化”教学平台,催生出“学、研、练、演”一体化的教学新模式。

信息化战场变幻莫测,实验室功能不断扩展。在短短的三年多时间内,指挥学院新建实验室22个、改建实验室21个,构筑起庞大的作战实验室群,使学院一体化教学功能与日俱增。

从“考出去”到“打出去”

院长李体林、政委姚文长说,指挥学院的学员是靠真功夫“打”出去的,不是靠高分“考”出去的。前几年,毕业学员在部队训练场上往往“眼高手低”;有的研究生,看“成绩单”是人才,可一到演兵场,就成了打不起精神的“蔫萝卜”。

军校人才培养的科学规律应该是战场规律,是制胜法则,必须按战场需求改进教学。在学院常委科学决策下,教学变革拉开帏幕。

教学方式突出“应战型”人才培养。学院投资搭建起基地、旅、营三级作战指挥模拟训练系统,使学员不出校门就能在网上进行三级对抗训练。从三年前开始,他们打破常规,把研究生1个月的调研时间,改为半年代职锻炼,让研究生在相关岗位上摔打,全面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学院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把关研究生毕业考核,“战场素养”不过关,就推迟毕业。

教学活动强化“应战型”人才培养。打破以前的理论课教学模式,组织中级指挥学员进行实兵、实装全要素机动演练。由学员制定方案、下作战决心、组建模拟指挥所、实施模拟决策指挥;实行“角色”指定,根据学员入校前所在部队的任务及其所担负的职责,在演习中,给学员指定一个旅长、政委、参谋长等相应“角色”,让学员深入“战场”环境中看“职务”要求、看自身弱点,在贴近实战的演练中提高学员的指挥才能。

教学设计上体现“应战型”人才培养。打破以往各型号混合编训的常规做法,缩短培训周期,加强跟踪问效,及时调整、完善教学计划,做到部队需要什么就训什么,学员缺什么就补什么。他们利用作战实验室这个全新的网上“砺剑”平台,对学员进行全方位考核,结业考试80%以上是在不设预案的“战场”中进行,“打”胜者过关,“战”败者“回炉”。

从“应试”到“应战”,从“考出去”到“打出去”。军校一小步,战场一大步,近三年来,一大批中级指挥员从指挥学院的“铸剑炉”中“打”将出来,他们90%以上在部队重大军事演习和作战训练中担当重任,300余名学员走上师、旅、团职领导岗位,86人被部队评为“优秀指挥军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