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重庆:让城乡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

2007-07-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张国圣 通讯员黎拥宪 谭凯鸣 我有话说

重庆巫溪县一所小学的学生正在学校新落成的图书馆里认真阅读。张国圣摄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说了很多年了,现在终于看到了一点希望。”7月9日,看着三五成群的小孩背着书包从村口走过,郭忠全脸上露出了些许自得的神色:全村已经连续3年没有一个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流失,这在过去是不敢想的事。更让他高兴的是,很多农村小学现在建起了卫星教学收视点,山里娃和城里娃一样能够听到“最好的老师”讲课了。

郭忠全是重庆市巫溪县文峰镇金盆村党支部书记。该县位于渝陕鄂交界处秦巴连片贫困带的深度贫困区,在重庆拥有五个“之最”:位置最边远、交通最闭塞、环境最恶劣、发展最落后、经济最贫困。当地民谚说:“九山一水一分田,一个钢?掰两半。”

没钱还要办教育,郭忠全觉得那才叫难上难。好在重庆直辖以后,这里终于迎来了曙光。

重庆是一个大城市带大农村、二元结构十分突出的直辖市。教委主任彭智勇说,为了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重庆自直辖以来,开展了许多有益的探索,积累了经验;今年7月初召开的“重庆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会议”,又提出了新时期的工作重点和措施,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所有的孩子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破题:教育扶贫解决城乡教育“冷暖不均”

“我企求命运之神送我一块玉石,可它却给了我一堆沙子。无论我怎么努力去抓,手心总是只能留下一点点。但我知道,如果我不用力握紧,这么一点点也会马上滑落。”重庆市黔江区一位农村初中女生的作文,曾经令所有的读者动容。写这篇作文时,这位在校寄宿的女生,每晚只能和几十位同学一起挤在白天上课的教室里睡觉。拼在一起的课桌,就是他们的“床”。

“哪个做父母的愿意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是如果农村孩子的起跑线一开始就落在了后面,家长又有什么办法呢?”郭忠全说,有几年时间,劝父母送孩子去学校念书很困难。除了贫困,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村里的学校太差,家长们认为孩子在那里学不到什么东西。

直辖以后,重庆实施了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五大工程:

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从2000年-2006年,累计投入21亿元,消除危房总面积达440万平方米。建立长效机制,确保每年新增的农村中小学危房当年消除,不留隐患。

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到去年累计竣工寄宿制学校170所,竣工校舍面积50万平方米。全市寄宿学生人数从2003年到现在增加了7万人。

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实施“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示范项目”、“国家贫困地区二期义务教育扶贫工程现代远程教育项目”等,使远程教育覆盖了全市7成农村中小学,基本实现了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300万名学生受益。

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仅2006年,全市便投入4000余万元,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城镇中小学教师到乡村任教制、农村中小学“特设岗位”教师制等措施,有效改善了农村中小学教师量少质弱的状况。

   “两基”达标工程。2006年为贫困县城口和巫溪安排“两基”攻紧专项经费,全市“两基”人口覆盖率提前一年达到百分之百。去年偿清19亿元“普九”债务后,重庆成为全国第一个偿清“普九”欠债的省市。

起步:深化改革消除贫富分化“马太效应”

重庆市南岸区长生桥镇第三小学的校园外面,就是长满庄稼的肥田沃土。这所典型的农村小学,现在是闻名全市的艺术特色学校。

“长三小”的艺术特色,是从他们的“劣势”中发展起来的。学校利用丰富的植物资源培育了七彩屏,打造了五彩路和三色园,又利用它们和校园里的一棵百年老树,开设了校本课程,让同学们仔细观察各种树木花卉的生长周期,学习病虫害治理知识,开展人与植物的环保对话。

农村里司空见惯的花花草草,在校园里一下变成了有感情的生命,孩子们兴趣大增,流连忘返。偏僻的校园,变成了美丽的乐园。学校又因势利导地传授根雕、泥塑、彩绘艺术,慢慢造就了一批全市有名的小艺术家。

“长三小”是重庆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受益者。彭智勇说,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重点在两方面:一是努力缩小不同学校间硬件设施的差距,二是着力改善学校,尤其是相对较弱学校发展的内外环境,预防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名校和一般学校间“贫富分化”的马太效应。近年来,重庆启动并深化了四项改革:

深化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和标准,从身体素质、心理发展、知识结构等多个角度评价学生,从办学特色、学生发展等多个方面考核学校。鼓励农村学校挖掘优势,办出特色。

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全市中小学教育思想、理念、教学手段同步更新,城乡教育差距不断缩小。

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义务教育阶段坚持“免试就近划片”入学原则,取消区县小学毕业统考,小学毕业考试由学校自主命题。通过改革减轻学生的升学压力和学习负担,促进区域、城乡、校际之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为了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改革成果,重庆对农村、县镇以及6个远郊城区公办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城市低保家庭学生和进城务工农民家庭的义务教育阶段的贫困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贫困学生助学体系为19万农村学校家庭困难的寄宿生提供补助,对43万余名贫困女童实行“零学费”,有力促进了教育公平。

推进:将“均衡发展”细化为四个“基本均衡”

社会要发展,教育要先行。直辖十周年前夕,重庆被批准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验区。在“五个率先”的教育目标中,第一个目标就是“率先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7月2日,重庆市召开“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会议”,提出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总体目标:通过3-5年,逐步消除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择校和大班额现象,实现同一区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管理水平、教育质量等方面基本均衡。到2010年,全市新建、改扩建农村寄宿制小学1200所,初中800所,全市7成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达到办学标准化。

彭智勇说,会议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将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细化为四个“基本均衡”:

办学条件基本均衡。即将出台的《重庆市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对学校场地与校舍、设备与设施、经费保障及教师编制等方面都进行了量化,为全市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划了一条“最低保障线”。

师资配置基本均衡。每年选派300名优秀中青年教师到农村边远地区中小学任教,选派30名中小学特级教师到贫困地区讲学支教。组织以主城区为核心的“一小时经济圈”内的100所优质学校对口支援农村100所贫困学校,建立校际联动机制,实现“点对点”、“捆绑式”帮扶。

管理水平基本均衡。逐步推行校长定期交流轮换制度。建立健全区县域内学校的“捆绑”发展机制,通过统一调配、统一管理、统一考评,实现理念、资源、方法、成果、利益共享。

教育质量基本均衡。推行优质高中指标切块分配制度,将区县优质普通高中部分招生指标直接分配到初中学校,以适应全市普及高中教育的需要。鼓励学校挖掘优势,办出特色,打出品牌。

作为边远农村的一名村支书,郭忠全此前还没有听说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然而他却见证了农村中小学这些年的变化:“以前别人说农村‘最好的房子是学校,最美的环境是校园’,我不相信,但这几年慢慢相信了。”他告诉记者,这些变化也改变了村民们的观念。很多家长不仅打消了让孩子弃学的念头,自己还成了远程扶贫教学项目的痴迷者。村里有好几个人用那里学到的实用技术,成了全村的致富能手。

西南大学顶岗实习支教学生在所支教的冯坪中学给学生上英语课。 丁增富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