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遏制急功近利之风 促进高校学术发展

2007-07-10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近日,由《云梦学刊》和《社会科学报》联合主办的“当代高等教育与当代学术发展”论坛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举行,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复旦学报》、《社会科学报》等单位的30多位学者参加了论坛。与会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其意见主要集中在以

下几方面:

一、反思近年来出现的学风浮躁和学术不端(或曰学术腐败)行为,并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建议。不少学者列举了近年来国内外学界中学术不端现象,对学术道德、学术环境、学术规范、学术功能乃至整个高等教育体制进行了反思性的剖析。有学者认为,创新需要制度保证,而制度创新更难,否则急功近利的浮躁之风难以遏制,抄袭、剽窃乃至造假等学术腐败事件更会直接危害创新环境。与此同时,制度创新的缺失也严重影响了学术环境和学术生态。虽然认清这些弊端并不费劲,但要完善制度却不容易。为此,要在制度创新上花大力气。还有学者认为,当前大学的科层化管理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而技术主义和工具理性为科层管理寻得了理论上的合法性。基于这样的价值判断,大学教育也等同于工业生产,把人的教育等同于产品,按模式化进行复制的教育方式是与教育本质相悖谬的;学术体制化管理的另一个严重后果就是学术的量化评比,所有这些都严重钳制了学术自由和学术原创力。

二、对高校文科科研定性定量评价与学术发展的关系进行了评析。有学者认为,科研评价是否公正、合理,不仅关系到广大师生切身利益的实现和科研积极性的发挥,而且关系到高校使命的完成和学术的健康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校已基本改变了传统的科研“大锅饭”、学术基本没有评价的窘况。但近10多年来,许多高校似乎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学术评价中的简单化、行政化、唯数量化倾向已经出现。由于人文社会科学具有自然科学所没有的特点,因此其评价更具复杂性,以致一些文科学者发出了人文社科是否需要评价,如果要评价,则怎样评价,由什么人来评价等问题。还有学者认为,在科学研究领域沿用算计的逻辑,实际上是对科研的主体缺乏真正的尊重,是把他们作为算计的对象,把运用于自然领域和经济领域的方式运用于对待人。科学研究的最重要动力应该是纯粹的追求真理的冲动,实际上也就是知识上的好奇心。用量化的方式来管理科研,实际上是用利益驱动的方式来催化科学成果的生产。这是违背科学本身热爱智慧的精神的。

三、对高校社科学术期刊改革与当代学术发展的关系进行了论述。有学者认为,某种意义上说,高校社科学报数量的急剧增长影响并制约了学报总体质量的发展。一方面,相当一部分高校社科学术期刊尤其是高校社科学报管理水平不高,主动进取精神不够,改革创新意识不强,办刊理念、模式和方法陈旧,定位不清,选题雷同,内容重复,创新论著尤少,其同质化倾向与“千刊一面”的现象已不断为学界诟弊;另一方面,现行高等教育体制所推行的量化考核机制,其供求需要使得一个时期以来“泡沫论文”大行其道,损害了高校学术期刊的权威形象,成为当代学术史一个颇值得反思的现象。该学者并提出一些探索性的意见:对目前高校社科学术期刊来说,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根据自己的地方特色、学校特色和独特科研优势设立专题研究栏目,塑造自己刊物的学术个性和文化特征,从现阶段来说,应是比较好的出路。

四、对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管理模式、人才培养、学术自由、创新能力进行了评析,并提出具体改进意见。有学者认为,高校是学术人才的汇聚地,也肩负着培养学术人才的重任。但是,由于历史与现实各方面的复杂原因,当前高校在人才的培养上,亟待改进的方面还很多。高校应努力做到:第一,回归“以学术为本”;第二,构建合理的考核与评价体系;第三,对人才分类管理和使用。有学者认为,高等学府应该是一个学术自由的殿堂,而学术自由的标志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鲁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