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农民李赢和他的“集古斋”

2007-07-1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耿建扩 通讯员刘增军 我有话说

在河北省廊坊市永清县,有一处远近闻名的农家博物馆,今年66岁的农民收藏家李赢将这座由自家宅院改成的博物馆取名曰“集古斋”。这里收藏了他50年来募集到的4000多件各类民间“珍宝”。由于毗邻

京津,“集古斋”常常游客盈门。近日记者慕名来此采访。

沿着公路进入永清县李庄子村,就会在路南侧看到一座琉璃瓦的仿古门楼,在村子里十分显眼。走进大红漆门,走廊里挂着一串清代宫灯,对面的影壁上写着“接福迎祥”四个大字,影壁下还摆着一口雕刻精致的莲花缸,正房和厢房都是仿古的木制门窗,让人感受到主人的别具匠心。

身着褐色对襟衫,头戴黑色瓜皮帽,红光满面,长髯飘飘,笑容和蔼,谈吐文雅――初见农民收藏家李赢,俨然一派儒生印象,让人很难与一位地道的农民联系起来。

“我真正的收藏高峰,还是在改革开放以后这十几年,党的政策好,环境好,县里也很支持,这些年我倾尽家私,骑着三轮车走遍了京津周围的角角落落,收获也很大。”李赢说,有时车上装得满满当当,骑不动了就推着车走几十里路回家。“虽然辛苦些,但苦中有乐。”李赢这样感叹。

记者看到,“集古斋”面积很大,各种文物琳琅满目。老先生一边带记者参观一边忙着介绍说,这里的藏品囊括了瓷器、陶器、铜器、木器、书画、壁挂、服饰、文具、乐器、武器、生产用品、生活用品、钱币、票据、照片等几十个大类。从年代上讲,既有战国时期的陶钵,又有近年才被淘汰的脚踏木风琴;从价值上讲,既有北京琉璃厂专家几次登门重金求购的官家饰品,又有被人视为废纸的“文革”期间的平民家书;从类别上讲,既有古时大家闺秀穿着的三寸金莲绣花鞋,又有农家妇人织布纺线用的木质纺车。真是包罗万象,应有尽有。

“这几年,县里帮了我的大忙。”老先生对当地党委、政府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他说,2004年,永清县着手开发乡村旅游,旅游局把他的收藏馆确定为七大旅游景点之一,安排专业人员帮他把藏品进行分类、规范和重新布置,并为他安装了防盗设施。每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打个电话县里就有人上门帮忙。李赢笑言,县委、县政府成了我的“娘家”。

“这几年,我搞收藏的兴趣更高了,信心更足了。”李赢顺手拉起身后的一个小伙子说:“这是我的孙子,集古斋后继有人,他开始学着跟我一起干了。”

县委宣传部的同志介绍说,李赢对收藏事业情有独钟,多年来只藏不卖,他对走私文物的贩子深恶痛绝。他常说,自己收藏不是为了经济价值,而是想尽最大的努力,把这些民俗藏品保存好,让后人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2006年2月,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参观了这个农家小院,为李赢多年来的奉献和执著所感动,题字赞誉:“珍藏历史,启迪未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