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作品研讨会不应成为表彰会

2007-07-1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袁敏杰 我有话说

最近,闻知一位作家看到一名普通读者对自己的一部小说发表了不同于作品研讨会上那些权威专家学者观点的朴素而有见地的评论,即作出积极回应,真诚地表示感谢。由此,引发了笔者对当下文学作品研讨会的一些思考。

如今媒体不时登载有各种文学作品研讨会的消息。人们或许注意到,大凡此类作品研讨会,有以下

“特点”,或曰“模式”,或曰“游戏规则”:其一,参加者几乎清一色著名作家、著名评论家、著名学者、著名教授,当然也少不了需要发消息的媒体记者。其二,假大空名词轰炸,故弄玄虚、肉麻吹捧。其三,在媒体发布消息,推出评论文章,“舆论一律”为赞美之辞,与商业广告词无异。即便讲“不足”,也是“例行公事”般地客套几句,不痛不痒。如此这般,似乎所有文学作品皆为传世经典、不朽名著。

平心而论,各种文艺作品研讨会,当然需要专家学者参加、需要专家学者的观点和评介,以提高作品研讨的学术氛围。但是,如果形成一种作品研讨模式,从参加人物、评论语言到操作方式,都是“制式”的、“规范”的,形成一种僵化的文学作品研讨会八股模式,那么,这种作品研讨会除了徒有的形式,又有多少实际意义?多少学术价值呢?

作品研讨会,应该充满浓厚的学术研讨氛围,充满良性的争鸣气氛,而不应该“舆论一律”,只是一味地唱赞歌。笔者认为,当下的作品研讨会,亟待有勇气从僵化的八股表彰式的模式中突围出来,尤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具有自由讨论的氛围。作品研讨会需要改进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要有自由研讨气氛。我们现在很多作品研讨会,实际上成为变相的“作品表彰会”,“研讨功能”大大地蜕化了。其二,具有批评的勇气。现在的作品研讨会,很少有人愿意对作品进行中肯的批评,众口一词捧场说好话,不负责任地戴高帽子,几乎成为各种作品研讨会的一种潜规则。作品研讨会要开出水平,开出份量和价值,就必须要有几个敢发诤言、敢当诤友的人。否则,就会失之平庸,流于形式。既然参加作品研讨会,就应该有客观评判作品的勇气,有说真话说实话说逆耳话的勇气。人云亦云,附和谄媚,实际上也是对自己人格的矮化。其三,给普通读者一席之地。作品研讨会,当然应该有名人,也应该具有专业视角和学术思维,但如果将作品研讨会看作专家学者的“专利”,看作专业术语的“比拼”,又似乎有失片面。因此,文学作品研讨会理应给普通读者一席之地,普通读者的阅读视角、审美情趣、艺术感受,往往更真实地反映了一部作品的社会价值,也反映了社会民众的心声。而对一个作家来说,倾听普通读者对其作品的感受与心语,不也是一种“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