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加强农民工培训提升农民工素质

2007-07-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秦玉友 于伟 我有话说

2006年10月至2007年2月,我们对十余个省(市)的近万名农民工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许多农民工问题都是由他们自身的素质引发的。因此,只有不断提升农民工的素质,大力加强农民工培训,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目前,在农民工培训方面主要存在几个问题:首先,农民工培训起点低。调查显示,农民工学历均以初中毕业和

初中未毕业为主,这两种人占到被调查者的近四分之三。从知识水平测试情况看,农民工的实际知识水平偏低,远远低于他们的学历教育水平。农民工的职业技能状况也不理想,绝大多数没有一门过硬的职业技术。农民工的文化知识和技术素质低,导致农民工的教育培训起点低,教育培训效果短期内难以表现出来。其次,农民工培训机会少。调查发现,打工前接受过进城打工培训的农民工比例非常小,且进城后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半数以上每天劳动8―12小时,还有近一成的农民工每天劳动12小时以上,没有时间接受行业培训,特别是跨行业培训。再次,农民工难以承担培训费用。调查发现,近半数的农民工认为城市生活费用高,半数以上的农民工认为工资低。而农民工又要以这样低的工资收入负担家庭很大的开支,除了供养子女外,有近三分之二的农民工需要供养两个及两个以上的老人,还有一些农民工需要供养兄弟姐妹。农民工的低工资和多元支出,使他们没有必要的费用接受教育培训。

以上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第一,农村普通教育发展滞后,农村职业教育质量低下。基于户籍制度的城乡二元结构和农村教育的精英化取向,使大多数学生缺乏接受初中和高中阶段教育的积极性,大量辍学,25岁及25岁以下的农民工,初中毕业以下学历的占三成以上。农村职业教育也没有为农村人口转移准备好技能基础。相对滞后发展的农村教育直接影响着农民工教育培训的起点。第二,农民工的文化程度和技术水平与他们所从事行业的技术含量没有形成正面强化。尽管农民工对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学习的收益有朴素的认识,但是他们所从事的低技术含量的行业,使其不太重视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不愿意在教育培训上投入时间和资金。反过来,农民工文化知识和职业技术水平低,又使他们只能从事知识技术含量低的职业。这导致了农民工的文化程度和技术水平与所从事职业的技术含量之间形成恶性循环。第三,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经费保障机制不完善。长期以来农民工教育培训经费来源不清晰,直到2006年《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才要求建立国家、用人单位和农民工个人共同负担的培训投入机制。这一机制的建立厘清了农民工教育培训经费的来源,但由于缺乏必要的保障机制,许多地方并没有落实。

鉴于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现状与问题,我们需要构建一种长效机制。在具体措施上,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入手:一、以农民工的现有文化知识水平为基础,对他们进行学历补偿教育。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与发展必须有相应的知识水平和适应能力。其学历补偿教育是在了解现有文化知识水平的基础上,以提高知识水平和城市适应能力为主要任务的教育,它对农民工城市生存、生活与发展具有长远的意义。二、以农民工的现有技术水平为起点,充分考虑个人职业倾向,针对就业市场需求状况开展培训。对农民工基本素质的研究有利于确定培训起点,对农民工择业倾向的分析有利于提高个体参与培训的兴趣,对农民工市场需求的研究有利于提高培训的针对性。三、明确农民工教育培训主体,建立有效的教育培训运行机制和经费保障机制。由于农民工流动性大,接受教育培训的意识不强,要想落实教育培训,就必须明确教育培训的主体,并对其进行有效监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费用由国家、用人单位和农民工个体共同负担,要通过制度保证投入到位,并对其进行跟踪监督。四、保证农民工有一定的培训时间。国家应该制定农民工最低工资标准和最高工作时间标准,为农民工教育培训提供时间保证。最后,提高农村教育质量。良好的基础教育是农民工接受培训和素质进一步提高的基础。提高农村教育质量,首先要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以提高新一代农民工知识文化素质。要提高农村职业教育质量,增加职业教育吸引力,在义务教育或高中教育之后增加职业教育,使新一代农民工不仅有过硬的文化知识,而且有一技之长,为他们向城市流动打好文化与技能基础。(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