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流动性过剩条件下的中国宏观经济

2007-07-17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当前,流动性过剩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近日召开的“中国人民大学宏观经济论坛(2007上半年度)”,发布了《2007上半年度中国宏观经济分析和预测报告》,针对我国目前流动性过剩条件下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及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和预测,现将其观点述要如下:

――当前我国GDP高速增长达到近几年的高点

,但经济增长依然保持在健康的轨道之上,高速度并不构成全面紧缩的理由。该报告认为,我国实际GDP与潜在GDP的缺口很小,中国实体经济并不存在过热,较高的GDP、投资和CPI(消费价格指数)增速并不构成全面紧缩的理由,宏观经济政策在总体上应当继续采取中性定位、差别操作、组合实施的策略。

―固定投资实际增长速度年初虽有反弹,但全年实际增速将出现回落。2007年上半年投资增速并不过高,宏观经济政策关注的焦点应从投资总量增速向投资结构和质量转移。在中长期内,需要一定的投资增长速度以实现宏观经济在总量与结构上的调整。投资结构和质量可能是比速度更核心的问题。

――流动性过剩是结构性问题,不是总量问题。中国宏观经济流动性过剩不仅是内部金融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以及市场结构畸形发展的产物,是世界经济失衡与我国经济失衡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货币需求结构和资产结构调整以及金融深化的产物。当前应突破“流动性过剩恐慌”、消除“流动性问题泛化”的倾向,理性处理结构性失衡与流动性过剩之间的关系。应采取疏堵结合、结构性调整政策与金融政策结合、长期工具与短期工具结合等组合性措施,在减缓流动性过剩带来的金融不确定性压力的基础上,积极引导过剩的流动性服务于金融市场的发展与整体的结构性调整,服务于产业结构与区域结构的调整。政府应适度减少提高准备金率、提高利率和央行冲销等短期工具的使用频率和操作力度,将政策重心向发行各种特别国债、鼓励企业发行债券、建立产业基金以及加速社保体系建设等中长期政策工具转移。

――CPI(消费价格指数)在整个2007年会持续走高,单纯CPI偏高并不构成全面起动紧缩政策的理由。上半年虽然CPI增长速度达到3%,但扣除食品类上涨核心CPI的增长速度依然没有超过2%。据此,CPI的增长过快并不构成全面紧缩的理由,应当采取财政政策和行业调控政策,有针对性地解决食品类价格和居住类价格过高的问题。

――消费增长速度虽低于投资增长速度,但在居民可支配收入稳步提高的支撑下,进一步强化启动消费依然是宏观经济政策中期实施的着手点之一。目前中国经济由投资出口拉动型增长向消费拉动型增长的转变已经开始启动。这说明我们整个经济以及以往消费启动的政策已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出口与贸易顺差增长速度大幅度上扬将出现回落。全年贸易顺差的大幅度增长说明实体经济面临结构性问题进一步恶化,虚拟经济面临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强,贸易结构与分工地位的深化预示着实体经济良性发展趋势的启动,未来贸易政策在强调总量调整的同时,还应关注结构性问题。

报告建议:应把握目前经济效益不断提升的大好时机,积极出台结构性调整政策,为从根本上解决实际经济面临的结构性问题和虚拟经济面临的流动性问题进行长期谋划;对于资本市场,应在规范投资行为模式、进一步推进资本市场制度建设的基础上,推动股票市场扩容、金融市场结构性调整,以减少宏观经济虚拟层面的不确定性;实施中性货币政策,鼓励金融机构更多开发诸如协议存款等新产品,以“绑定”流动性。

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与东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诚信信用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举办,来自国务院政策研究室、银监会、证监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银行、中国社科院、清华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济济一堂,针对报告所提及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探讨。(研字)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