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吴信坤雕塑展》策展记

2007-07-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邹文 我有话说

《吴信坤雕塑作品展》正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作为这个展览的策展人,我强烈地想向大家介绍吴信坤其人其艺,首先缘于三次刺激产生的冲动:

我是茅台酒的老乡,本来很为这个闻名遐迩的国酒自豪。但有几次在欧洲通关,历史上防恐安检最严的几个机场,竟都将同行人携带的茅台酒顺利放行了(当时任何过量液体甚

至牙膏都是不许带上飞机的),原因是现场没有一个外国人知道茅台酒,并认出它是烈性酒。正如很多外国人看见我们熟悉的孔子像也不知道他是谁一样,这反映出中国文化的外向传播远远不够。许多在国内妇孺皆知的事物,一出国门就令其知名度急降。跨文化的传播竟有这么大的困难,如果永远满足于内向的自给自足地传播,文化不出门,我们传统中优秀的东西,就很容易被国际化语境清零,出现学者们悲叹的“失语”。这个刺激让我更加意识到在国际交流中,中国文化应重视追求其输出的顺差。友人张颐武先生曾痛惜一千个孔子比不上一个姚明或章子怡,可能也是受到了类似的刺激。如果茅台酒瓶像可口可乐瓶一样世人皆知,该会更让我作为其产地国的国民倍添自豪。

2007年春,我在巴黎小住。一天,返回某华人宾馆时,被实施戒严的警察以安全为由善意劝阻了。原来是宾馆内正在举行中国某省某县的同乡会,爆竹腾地,鼓乐喧天,猜拳行令,人声鼎沸,达到了当地警局的安全戒备指数。直到第二天中午,现场败叶枯花无人清扫,碎纸痰迹一片狼藉。警察并无任何进一步的行动,他们似乎习惯将某省某县人的形象同全体华人的形象划上等号,以为多数中国人都爱喧哗不爱卫生,平时只做小商品生意。我被这种在法国不经意间就遭牵连的境遇大受刺激。

更大的刺激是,在西方的任何一个美术馆和博物馆参观时,我每次都被误以为是日本人。多数美术馆内的导览册、画册一般同时有英文版、法文版、日文版,但却没有中文版,这显然是根据观众常年统计的需求分析所决定的。的确,在任何一个美术馆和博物馆里,只要看见东方面孔的观众,多半是日本人。他们成群结队,仪容整洁,眼含敬意,秩序井然地在一件件艺术品前流连,有教师、职员、渔夫、家庭主妇,中小学生尤其多。其实,近些年中国人到西方旅游的总数并不少,但中国游客绝大部分去了商场,买起昂贵的奢侈品来豪气冲天,挥金如土。

及至发现了著名旅美雕塑家吴信坤先生,我有一点点雪耻的满足,使我产生了急于要向读者介绍的冲动:

年届五旬的吴信坤,是中国广州出产的艺术家。在美国打拼20年,把华人的坚韧、聪慧、神采,进行了顺差的输出,把学自西方却被西方轻视的写实传统,返销去了西方。在美国,许多享誉国际雕塑界的当地雕塑大师,不惜自费提供城雕作品却终身与城市空间无缘,在城雕领域无功可居、乏善可陈;吴信坤在美仅仅20年,就以作品折服了观众和客户,为名流、政要完成了数百件雕塑,又在美国多座城市建造了数十件室外雕塑,不啻为艺术版的“姚明神话”。

吴信坤光荣,会让每一个中国雕塑家感到光荣,更让每一个中国人备感光荣。正是吴信坤这一类的成就,在改变并重树着西方人对华人的全新的良好印象。

吴信坤青少年的30年时光是在中国度过的,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让他的心始终是中国心。悠久的中华文化传统从血脉到思维,已经为他打上了永远的烙印。他到美国,是一种中国文化集装的出口,他让美国人领略了中国文化,他让中国文化渗入到美国的主流社会。美国不仅接受了他,还给他特别的礼遇。吴信坤成就的意义,是让像茅台酒一样醉人的中国文化,以后会被更多的人认识。处在转型期的社会中人,容易拜金不容易拜艺术,对国际艺术的求知欲普遍偏低。如果唤起大家对吴信坤艺术作品的兴趣,可能就会吸引更多人对国际艺术的关心。以后,去商场的中国游客中兼去美术馆和博物馆的会逐渐多起来。那些人类共同文化财富的集藏单位,将发现印制中文说明书很有必要。

我还特别要向雕塑同行们推荐吴信坤:他科班出身于广州美院。上世纪80年代的“西风东渐”,让我国很多艺术精英丢下写实传统转投行为、观念艺术,吴信坤却披挂着“写实”闯进了现代艺术的大本营。美国没有喝令他放下“写实”,反而如获至宝地欢迎他带去的具像。这说明,艺术无论怎样发展,怎样“当代化”,确保门类、形态不会互相消解、否定的底线,止于形态的自律。“写实”即使不入主流也会是重要的补缺,尤其当人们一窝蜂地背弃“写实”的时候。吴信坤的成功,见证着某种本原艺术的生命。

但我不想让大家误以为吴信坤是一个保守的艺术家,一个充满民族主义情绪的“愤青”。其实他的最可贵之处,是把艺术的优良品质融会到国际化之中。雕塑很古老,而表面着色却属很前沿的技术,于是他潜心研究,深入西方审美价值评判的哲学与科学秘境,终于掌握了一套世界领先的青铜着色技术。他的雕塑创作,从构思、小稿、放大、金属化加工到最后成品着色,每个环节无不亲力亲为。他在现代艺术趋向寻

求合作分工的惯例中,珍藏着自我创作的初衷、己见和风格,把句号划在了臻至完美的最后一刻。他的《中国古典美人》组雕,很沉浸很文化地表现了一种书香的美;他的一个个耳闻

于传说的古代人物,不满足于仅作绘画形象,而活色生香地变成了雕塑形象。传统就这样被他激活了,复活的传统没有陈旧的锈迹,倒是多了一些优雅。吴信坤还偏爱表现体育人物,显示出他的崇尚阳光、健康与活力。他塑造的人物一般充满亲和感,间或还有幽默感,雕塑的崇高与庄严被一尊尊可亲的邻家人物形象所消解。他在雕塑着色方面拥有的技术能力,更使作品与众不同地展示着什么叫做“精致”。有时候,你甚至能看到两件同一造型的雕塑,出现各呈韵致的品相。更让人敬佩的是,青铜着色技术被吴信坤无偿地引进中国,使中国雕塑整体状况极大地接近了国际化领先水平。

我朴素地认为,推荐吴信坤先生的雕塑作品,有助于我们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亦有助于让世界的优秀文化为我们这个盛世所用。

    

中国古典美人之一(左),之十五(右) □ 吴信坤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