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融入区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2007-07-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苏雁 我有话说

6月18日,江苏省高考分数公布的第一天,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两部招生咨询电话就开始响个不停。去年学校最低录取分数线超出同批次省控线121分。它从一个侧面说明,社会对该院办学理念及成就的认同和肯定。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钱东东告诉记者,学院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打造“校企合作奠基础、产

教结合筑平台”的办学特色,创新“理论学习、实验实训、生产研发三位一体”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仅用四年时间,该院已走在苏州职业教育的前列。

“校企合作”奠定专业建设“基石”

去年下半年,得知美国电动工具制造商百得公司在苏州建成了“亚太区研发中心”,学院主动上门“联姻”,经过九个月、二十多次的专题交流研讨,由校企双方共同任教(含美国专家)、旨在培养设计工程师助理的“百得班”诞生了。

学院党委书记高国华向记者描述了校企合作的最初“动力”。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随着苏州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前来考察投资环境的外商建议,学校不应该“闭门造专业”,而应培养企业急需的人才,实现良性互动。由此学校拉开了“校企合作”的序幕。校企合作伙伴逐步由原先的世界知名外资企业,扩展到民营企业、科技园开发区等。如今,电子测量技术专业与东菱振动、电子产品检测研究所等长期合作,苏州市的模具协会、台商联谊会等都成为各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成员。

依托广泛的校企合作,学院在把握新设专业、深化专业建设时游刃有余。针对苏南地区动漫产业发展迅猛的形势,学院决定开设“动漫技术”专业。2005年,省教科院批准试点,信息工程系随即进行了国内外动漫产业的发展历程及技术现状的调研,在考察了多家企业和培训机构的基础上,与苏州宏广动画公司及吴中区长桥动漫产业带合作建立学院人才培养基地。

如今,学院拥有的机电、动漫、物流等近20个专业,都是在对企业及相关行业深入调研后开设的,每个专业背后都有5至8个企业在“撑腰”,而每个毕业生都有3至4家公司在“争夺”。

“产教结合”构筑师生成才“平台”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实验实训设备缺乏,他们就以实习工厂为基地,组织骨干教师,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开始了研发工作。“十年来,研发设备的科技含量高了,制造工艺、技术规范、跟踪服务日趋完善。”副院长曹建东自豪地告诉记者,“仅研发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系列实验实训设备就有13个品种,不仅满足自身教学所需,还推广到清华大学、天津职师院等近百家院校。”

“产教合一、前校后厂”的经济实体建到了专业实训大楼里。学院与企业或科研院所建立起12个“产学研联合体”,以提高科技合作水平、加快技术成果转化。最早开发机电专业教学设备的项目小组,提升注册成立了以工业自动化为主项的“苏州瑞思机电科技有限公司”。硕士研究生杨培生工程师既是该公司的“老总”,也是机电工程系的专业学科带头人之一。他告诉记者,有了这样的经济实体,不仅能够更好地搭建产教结合的平台,还可以利用“产业效益”来“反哺”教育。电子04D1班的翟金权同学在实践中颇有心得,“在电子产品检验所有限公司里实践,‘真刀真枪’让我们学得有兴趣、有体会、有收获。”

“一件产品研制成功了,一批教师也站起来了。”信息工程系的专业教师为欧莱雅公司开发了“看板管理”产品仓储软件;江苏省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指导项目《小型柔性制造生产系统(FMS)》取得了四项国家专利和一项软件注册;殷庆纵副教授与苏州大学合作,成功开发了《大尺寸、高精度点阵激光光刻制版系统》,打破了世界上少数国家在此领域的垄断。目前,学院每年从多种渠道获得的科研项目以及教师申请的专利均达到两位数。

如今,原先着眼于培养教师的产教结合平台,又不断拓展为锻炼及展示学生风采的平台。2006年,4位学生凭借“基于单片机控制的自动旋转餐桌”和“无人驾驶旅游观光车”,在省工科院校第三届先进制造技术实习教学与创新制作比赛中,分获二等奖和三等奖。今年4月,60多名学生承接开发了“工业园区社区数据技术管理服务”项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