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连接亲情 传承文化

2007-07-2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高建进 我有话说

提起笔来,给父母写封信。这样的举动,对今天的大人们来说,几乎成了遥远的记忆;对孩子们而言,更是少之又少。今年6月以来,福建省建瓯市在中小学校里发起了“彩虹亲情家书”活动,他们幼小的心灵受到触动。如今,每天平均有近千名孩子提笔给亲人写信。一封封家信,连接了两代亲情,传承了家书文化,也拓展了德育课堂。

家书文化代代相传

暑假前,邮递员小陈每天来到福建建瓯第一中心小学,打开邮筒,里面准装满了孩子们的信件。信封的字体虽然稚嫩,却工整端庄。

以前,校门口的这个邮筒却是个不折不扣的“摆设”。一个星期都“收”不了几封信,还都是老师写的。“我国几千年来的家书文化,不能就在这代孩子身上‘失传’了。”建瓯一小五年级(3)班的班主任杨梅珠老师说。

据杨老师介绍,上学期开学时曾在班上进行过一次调查。全班50多名学生,没有一人给自己的父母真正写过信,绝大多数孩子不知道写信的格式。

“现在的孩子接受新鲜事物快,上网、打游戏、发手机短信等经常无师自通,但让他们给家人写封信却往往无从下笔。古人说得好:‘家书抵万金’,这个‘宝’不能丢。”

“彩虹亲情家书”活动开展后,杨老师动员孩子们给父母写写信。“妈妈为你倒一杯水,为你送一次伞,爸爸为你辅导一次作业,这些都是爱的体现。让我们从日常中的这些小小的事,去体会父母深深的爱。还有,生活中我们有什么心里话要对父母说,都可以写进你的信中。”刚开始,孩子们的信里只有三言两语。但父母收到孩子的信后,都及时认真地回了信。这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家书”的分量。慢慢地,孩子们的信越写越长,对父母的感恩话、心里话越来越多。

鸿雁传递两代亲情

“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在外辛苦了。有了你们的鼓励,我的进步可快了。”这是建瓯第一中心小学六(1)班的郑路平同学写给父母的信里的几句话。

郑路平的父母都在浙江打工,对孩子的关注不够,导致孩子产生了较大的厌学情绪。“彩虹亲情家书”活动开展以来,小郑将自己对父母的希望写在了信里,寄给在外的亲人。第一次收到儿子的来信,父母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们立即回了信,针对孩子思想上的误区进行引导。在书信的往来中,在父母的关爱下,小郑深受鼓舞,在这次期末考试中均获得了语文、数学优秀的好成绩。

建瓯二中的小申同学从小父母离异,一直都跟着父亲住在一起,缺乏母爱的关怀,才14岁的他就对生活抱着消极的态度。一个月前,在老师的鼓励下,小申给母亲写了一封信,倾诉了对母爱的渴求和矛盾的心理。母亲感动之余及时回了信,小申把这封信当成宝贝,并把信给父亲看了。此后,孩子、父亲、母亲经常沟通,重新获得了母爱的小申恢复了乐观向上的性格。

德育课堂越拓越宽

一封家书,也连接起了家庭、学校和社会,青少年的德育课堂越拓越宽。

建瓯二小四年级的陈均在学校是好学生,学习、劳动样样积极;在家里却是“小皇帝”,吃饭、穿衣还要父母代劳。以前,家长言语哄、口头劝都无济于事,现在有了“家书”交流,父母每次在信中都帮他挑一处平时的小毛病,鼓励他改正。一段时间下来,陈均的小毛病改了不少,现在父母再要“挑刺”,可就要大费脑筋了。

对于“彩虹亲情家书”活动,建瓯邮政局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孩子们的这些家书,邮资方面享受集团客户的“优惠”。同时,邮政部门还为家书开辟“绿色通道”,以及时、准确地传递这一份份真情。对于偏远的山区学校,邮递员一改以往数天光顾一次的惯例,变成每天上门服务。乡邮员谌进锦负责5个村5所乡村学校的投递工作,以前5所学校他隔天跑一个来回,现在每天要跑一遍。工作量增加了一倍,但他说:“看到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把家书送到我面前,看到他们用心阅读父母来信的样子,我觉得心里都是甜的!”

据了解,“彩虹亲情家书”活动开展一个多月,当地邮政部门就投递了4万多封孩子和家长们的家书。“能和学校、家庭一道,为孩子们的德育尽一份力,这就是我们最大的‘企业效益’。”建瓯市邮政局吴建武局长这样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